临证问诊的心法要诀

问,乃医者洞察病情之要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病情之变化多端,犹如江河奔流不息,问则非一法可通。若医者仅凭琐碎之症,泛泛而谈,不求甚解,终日问答,却难以触及病情之核心。故医者必循患者所诉,逐一推敲,以类相推,择其关键之处,问其所当问。

譬如患者述以寒热头痛之症,医者当即知其病邪侵袭于表,此时便应细问其是否有汗。若患者言无汗,则病邪闭阻于表,是为表实;若有汗,则病邪已泄,是为表虚。如此,医者方能迅速洞察病情,而患者亦不觉其烦。此即为善问之道也。

昔贤论问诊之法,有主十问与十二问之异,皆寓深意于其中。然此等问法虽提纲挈领,却难以概括万病之纷繁复杂,难以作为问诊之统一规范。故吾窃师其意,将问诊之法归为病处、病象、病情、病因四大端,似较前人所述更为全面。

病处,乃疾病肆虐之所,犹如战场之敌阵,病邪侵袭之部位也;病象,乃病情之表象,犹如烽火之烟,病情之外在展现也;病情,乃患者之喜恶感受,如疾风骤雨,侵袭患者身心之感也;病因,乃病邪入侵之途径,犹如盗贼之潜入,病邪得以侵袭之道路也。盖人身之各部,各有所主,各司其职,病邪中人,必有其侵袭之处,犹如贼人入侵,必有突破之口。

譬如风中太阳经,则头痛连项,如战鼓之声,回荡于脑海;风袭厥阴经,则痛在巅顶,如雷电之击,震撼于心灵。因其所侵袭之部位不同,则知其脏腑经脉之所属亦各异,犹如山川地形,各有其独特之处。故医者问诊之时,宜详问病处,如侦探之审讯,以明其所在,此问诊之宜有如此者。

医者如将军,需洞察敌情,明了战场之形势。病处乃敌阵之所在,病象乃烽火之烟,病情乃民心之所向,病因乃贼人潜入之途。唯有详问病处,才能洞悉病邪之侵袭,明了脏腑经脉之所属,从而制定出精准之治疗方案。故医者宜细心审慎,不可稍有疏忽,方能救治患者于危难之中,恢复其身心健康。

气血安和,犹如天地之间的阴阳和谐,彼此互补,达到“阴平阳秘”的至高境界。在这样的状态下,人体如同自然万物,自得其常,各部位机能协调有序,喜恶情感亦自得其正,不偏不倚。

然而,一旦病邪侵入,人体的平衡状态便被打破,必然会有所偏倚。以脾胃为例,若脾胃偏寒,则腹痛吐泻之症随之而来;若偏热,则腹胀烦渴之疾难以避免。病情偏热者,自然喜冷恶热,以寻求舒适;而偏寒者则喜热恶冷,以驱散寒邪。由此可见,人体所喜者,往往正是其所不足之处;所恶者,则多为其所有余之处。

根据病人现状的喜恶差异,医者便可据此辨明邪正虚实,从而确定治疗策略。而对于那些尚未患病之人,其脏气充实,腠理固密,即便病邪再厉,也无隙可乘。然而,一旦病邪得以侵犯,或因腠理空疏,病邪从外而入;或因脏气失调,病从内生;或为饮食不慎、汤火所伤、金刃虫兽所侵,病邪从不内外得。

因此,在询问病情时,医者需详细了解病因所在。若病因于外,则宜治其标,以驱除病邪;若病因于内,则宜治其本,以调和脏腑;若病因于不内外者,则需根据其所受之邪,分别缓急而治之。只有知所自来,方能明所自去,从而达到根治疾病的目的。由此可见,病因之宜问,实乃医者治病之要务也。

以上仅就四端举一例以为证明,其实凡属病证,莫不统此,善问者以类推之,自能曲尽其变。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