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阴阳角度论治血证
血证辨证论治的总原则,可谓是医学之精华,它深刻揭示了血病治疗的内在规律。具体而言,这一原则可细分为三类:阴虚证与阳虚证,真阴虚证与真阳虚证,以及假阴证与假阳证。 阴虚证与阳虚证,其病象与病理相互映照,治法宜采用正治之法。正如古人所言,“既云须分阴阳,则吐衄血者,阴血受病,以四物汤补血是矣。”而对于阳虚者,其阴必走,外在必有虚冷之状,治法应温中,使血自归于经络。例如,可用理中汤加南木香,或干姜甘草汤,其疗效甚著。 然而,真阴虚证与真阳虚证则往往表现为阴阳两损,但又有偏阴偏阳之别。此时,治法宜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即在阴中补阳或在阳中补阴。古人曾云:“少阴病者,口不臭,但浮动,或脱落出血,或缝中痛而出血,或不痛,此火乘水虚而出……余尝以水虚有火者用六味加骨碎补,无火者八味加骨碎补,随手而应。”这充分展示了在真阴真阳亏损的情况下,应如何巧妙运用药物以达到阴阳平衡。 至于假阴假阳之证,则需不惑于寒热,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如《医贯·阴阳论》所述:“如人恶寒身不离复衣,手足厥冷,非阴证乎?余视其面色滞,切其脉涩,按之细数而有力,此系假寒之证。”假阴证虽表现为寒象,但实则内有热邪,需用辛凉之剂以治之。同样,假阳证虽呈现热象,但实则真阴不足,需用温热之剂以引火归元。 在血证辨证论治的实践中,医生必须审慎辨析,准确判断病情。对于假热假寒之证,更需细心观察,以免误诊误治。如假热者虽舌有苔而必滑,口虽渴而不能饮水,面虽赤而身作躁,这些都是辨识假热的关键。同样,假寒者虽恶寒身不离复衣,手足厥冷,但面色滞、脉涩细数而有力,这些都是辨识假寒的要点。 总之,血证辨证论治的总原则涵盖了阴虚证、阳虚证、真阴虚证、真阳虚证以及假阴证、假阳证等多种情况。医生在运用这一原则时,需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灵活运用正治、反治等方法,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同时,医生还需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诊断水平,以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阴阳水火,此二者无形之元素,皆统摄于命门太极之中,它们既是元气之源,也是元精之本,共同构成了元神正气。而“命门”则寄居于两肾之间,因此水火阴阳的根源皆以肾为基。在《阴阳论》中,有言:“火为阳气之根,水为阴血之根。”这句话深刻揭示了水火与气血之间的密切联系。从属性上来看,“血之水”总是随着“火”的引导而流动,这就好比水随船行,船动则水动。 因此,在人体内,水火必须各安其位,和谐共生,这样气血才能循经而行,人体才能健康无虞。然而,一旦水火失衡,就会出现各种病症。如水亏火炎时,就如同烈火烹油,血液也会随火势而沸腾,导致各种出血病症;而当火衰水盛时,则如同水无舟可载,血液也会无所依附而泛上,同样会引发各种不适。 在治疗上,我们必须遵循水火既济、互根互用的原理,顺应其潜藏固守的根本特性,安定水火在人体内的位置。如用八味丸来补火,用六味丸来补水配火,总之要以保火为主,同时不忘调和水火之间的关系。 然而,火的种类繁多,既有阴火阳火之分,又有日月之火与灯烛之火之别,更有垆中之火与龙雷之火之异。每种火都有其独特的性质和治疗方法。如刘河间所言的六气化火为阳火,李东垣所论的脾胃之火,以及朱丹溪所提的阴虚火动为阴火,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和区分的。同时,五志之火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它是由于情志过极而引发的五脏之阳化火,对人体的危害同样巨大。 因此,在治疗时,我们必须根据火的种类和性质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如天上之火可以用寒凉药物直接抑制;灯烛之火则可以通过调节灯芯和油量来控制;垆中之火则需要调整脾胃功能,或甘温除热,或滋阴降火;而龙雷之火则只能用太阳般的温煦之力来培补真阳,不可用冷水扑灭,更不可直接压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达到水火既济、阴阳平衡的健康状态。
血证急症之处理大法,实乃医者临危受命之重任。古人有云:“阳统乎阴,血随乎气。”此言血之生成与气之关系,气乃血之母,血赖气生。在血证急症之中,大失血者尤需重视气之补充,以固本培元,挽救生机。 对于此类重症,医者必“急用人参一两或二两为细末”,人参乃补气之圣药,可迅速补充人体之正气,以遏制病情恶化。煎汤顿服或调面粉糊不拘时内服,使药性迅速入体,发挥效用。此等治法,实乃医者挽救生命之良策。 然而,值得医者深思的是,并非所有血证急症皆可用人参。对于“真阴失守,虚阳泛上”之吐血症,患者体内真阴已亏,虚阳上浮,此时若贸然用人参补气,恐助阳火更炽,加重病情。故必须先用八味丸引火归原,使虚阳得降,真阴得守,然后再服人参以补气养血,方能收到良效。 此种“先后之分”的论治方法,实乃医者经验之谈,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之精髓。在血证急症之处理中,医者需根据病情轻重缓急,审时度势,灵活运用各种治法,以期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同时,医者还需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技艺,以应对日益复杂的临床情况。
血症调理,采用归脾汤之法,其精髓与一般医者所秉持之理念并无二致。然而,其独特之处在于加减之法的巧妙运用。若患者火旺,则辅以山栀、牡丹皮以清热降火;若火衰,则增牡丹皮、肉桂以温阳散寒。更有八味丸之运用,旨在培补先天之本,固本培元,实乃匠心独运。 论及血症之治疗,医者广采前贤之智慧,既继承传统,又勇于创新。对于阴虚阳虚之治疗,更是深入浅出,细致入微。在六淫病血的治疗中,不仅保留了麻黄汤、黄连解毒汤、白虎汤、清暑益气汤等经典古方,还独创麻黄桂枝汤,以人参、麦冬、桂枝、当归等药材调和气血,治疗寒气咳嗽伴有血症者,使患者得以微汗而解。此举既体现了仲景、河间、东垣之法,又彰显了医家的独到之处。
至于七情病血的治疗,医者同样借鉴了逍遥散、柴胡栀子清肝散、归脾汤等名方,以调和情志,舒肝解郁。对于因脾胃失调所致的血症,则采用葛花解酲汤、桃仁承气汤、理中汤、补中益气汤、甘草干姜汤等方剂,以调和脾胃,恢复气血之平衡。 此外,对于跌仆损伤所致的血症,医者亦有所创新。首先以桃仁、大黄、川芎、当归等药材行血破瘀,以消散瘀血;继而用张子和通经神祜丸和血消毒,以促进伤口愈合。这一系列精妙的治疗手法,无不体现了医者对血症治疗的深刻理解和精湛技艺。 综上所述,论治血症须分三因,而三因成病又以阴阳虚为先决条件。或阴虚而挟内外因,或阳虚而挟内外因,此乃血症之特点。医者需根据病情之虚实、阴阳之偏颇,灵活运用各种方剂,以达到调和气血、恢复健康之目的。
妇女调经与恶露处理之道,自古以来便是医学界所重视的课题。《邯郸遗稿·经候》一书明确指出:“论调经以滋水为主,不须补血。”此中“滋水”并非单指补血,而是指调整体内阴液,以维持气血和谐。须知,血乃后天饮食入胃,游溢精气而成,以为周身流行之用;而经水则与冲任二脉息息相关,冲任二脉起于胞中,为经脉之海,与手太阳手少阴为表里,上为乳汁下为月水。女人独禀此水以为生生之原,与男子二八之精同气,皆从天一之源而来。 在调经过程中,冲任二脉的作用不可忽视。冲任起于胞中,男子藏精,女子系胞,其间又恃一点命门之火为之主宰。这命门之火,实则是体内阴阳平衡的关键。火旺则经水色泽红润,火衰则色泽淡白;火太旺则可能出现紫黑,火太衰则可能呈现苍白。因此,在调经时,滋水更当养火,平衡阴阳,使经水得以正常流通。 而对于产后恶露的处理,《邯郸遗稿·产后》亦有独到见解:“必先逐其瘀血,然后大补。”这是因为产后恶露乃是子宫内残留的血液和坏死组织,必须先行排出,方可恢复子宫的正常功能。然而,此处的“大补”并非一味滋补,而是指大补气血,以助身体快速恢复。 妇女经产见血与一般血证虽有不同,但在论治上亦有相通之处。在血证摄养方面,理学大倡节欲。《医贯·吐血论》云:“今有一单方,只是节欲;不但节欲,直须绝欲。”这是因为七情之欲易使火起于五脏,房室之欲则动其根本,皆不利于先天水火之潜固默运。因此,妇女在经产期间,尤需注重节欲绝欲,以维护身体的阴阳平衡。 综上所述,妇女调经与恶露处理之道,需注重阴阳平衡、气血和谐。在调经时,既要滋水又要养火;在产后恶露处理时,需先逐瘀血再大补气血。同时,妇女在经产期间还应注重节欲绝欲,以维护身体的健康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