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临床如何治疗疔疮
疔疮,这一外科疾病,以其好发于颜面和手足部位、发病迅猛且危险性大的特点而著称。其名称源于其发病初期形态虽小,但根基深厚且底部坚硬如疔,故得名疔疮。由于发病部位和形状各不相同,人们又根据这些特征为其赋予了不同的称谓。例如,当疔疮生长在面部人中部位时,便称为人中疔;若生于鼻部,则名为鼻疔;而当其发生在手指端时,则形象地被称为蛇头疔。更为奇特的是,若疔疮旁伴有一根红丝蔓延,人们则称之为红丝疔。
深入探究疔疮的病因病机,我们发现它总与火热之毒密切相关。这种火毒往往源于不良的生活习惯,如过度食用肥甘厚味、酗酒等,导致脏腑内蕴热毒,进而从内部发作。此外,肌肤若不洁,也易受到外界邪毒的侵袭,进而在腠理间发作。若毒邪强盛,或处理不当,毒邪便会流窜经络,甚至内攻脏腑,形成危急重症。因此,对于疔疮的治疗,既要关注外在的疮口处理,更要注重内在的脏腑调理,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辨证论治〕 疔疮初期,其状微小如粟粒,初现之时,色泽或有黄、或显紫,亦或有脓水泡冒出。这些脓泡,时而痒感难耐,时而又觉麻木不适。随着时间的推移,患处逐渐泛起红肿,虽热感微显,但疼痛已有所觉。触摸之下,更觉其根部坚硬如钉,仿佛钉入肌肤之中。病情轻微者,或许尚未有全身性的症状显露;然而,若病情较重,则患者或会伴有畏寒发热之症,这一时期大约会持续一至四天。
进入中期,疔疮的肿势逐渐增大,四周的浸润现象愈发明显。疼痛之感亦随之加剧,脓头开始破溃,脓水四溢。此时,患者还可能出现发热、口渴、便秘、小便赤黄等全身症状,这些症状无一不让人倍感煎熬。此期大约会持续五至七天。需特别警惕的是,若患者此时出现壮热烦躁、眩晕呕吐,甚至神识昏愦等症状,这往往是疔毒内攻之象,医学上称之为“疔毒走黄”,是病情恶化的征兆,需立即采取紧急治疗措施。
到了后期,疔疮的顶部逐渐高凸,根部则变得柔软,脓水开始溃出。随着疔根随脓外出,患处的红肿和疼痛也逐渐消退,最终痊愈。这一时期大约会持续七至十天。在治疗疔疮的过程中,体针疗法常被采用。其治则在于清热解毒,主要取督脉和手阳明经穴为主,通过针刺这些穴位,以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清热解毒的目的,从而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疔疮针灸处方,精妙绝伦,其原理深奥而神奇。它巧妙运用身柱、灵台、合谷、委中等穴位,不仅疏通了诸阳经气,更在治疗疔疮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身柱,作为督脉经气之所在,犹如一条主线,统领着全身的阳气。泻身柱,则能疏泄阳经中的邪火郁热,使体内阴阳得以调和。而灵台,更是治疔的宝贵经验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泻灵台,则能进一步增强疏泄邪火的效果,使疔疮之症得以缓解。
合谷,作为手阳明经的原穴,阳明经本身多气多血,泻之可泄阳明之火毒。尤其对于面部唇疔疮,更是效果显著。而委中,作为血之郄,刺之则能宣泄血中蕴热,使血液得以清净。
此外,本病还可根据患部所属经脉取穴,如生于面部手阳明经的,可配取商阳、曲池;生于食指端的,可取曲池、迎香;生于面部足少阳经的,可配取阳陵泉、足窍阴;生于足小趾、次趾的,可取阳陵泉、听会。若系红丝疔,则可沿其止点依次点刺至起点,以截断病势。
治法上,毫针刺用泻法,或三棱针点刺出血,以达到驱邪外出、清热解毒的目的。而在耳针方面,取神门、下屏尖、脑、枕、相应部位等穴位,以中强刺激,每次选2~3穴,留针30~60分钟,每日1~2次,可进一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
此外,挑治也是一种有效的辅助疗法。在背部脊柱两旁有丘疹样突起处,用粗针挑治,每日1次,能进一步驱邪外出,加速疔疮的消退。
综上所述,疔疮针灸处方不仅体现了中医针灸的博大精深,更在治疗疔疮方面展现了其独特的疗效。通过巧妙运用各穴位和治法,使疔疮之症得以缓解,为患者的康复带来了希望。
〔应用例案〕 马氏室突感恶寒袭来,恶心呕吐不止,肩臂部位如同被寒风侵袭,麻木不堪。更令她难以忍受的是,手心传来阵阵难以名状的瘙痒,让她感到瞀闷无比,竟无法自明其因。细心观察之下,她发现手上竟起了一个泡,这正是疔毒之症的表现。在古时,人们常常认为疔毒是导致暴死的重要原因,因此一旦发现症状,必须立即采取救治措施。马氏室听从医嘱,急忙用灯火遍照全身,寻找疔毒之所在。终于,她发现了一处小疮,心中顿时明了,这便是毒疮所在。于是,她毫不犹豫地选择灸疗,以火攻毒。经过五十余壮的灸疗,患处终于感到了一丝痛楚,这标志着疔毒开始被逐渐逼出体外。随后,她服用了荆防败毒散,病情逐渐得到缓解,最终得以痊愈。
再看田女士的案例,年仅22岁的她,一夜之间右中指端靠近指甲处便出现了红肿现象。到了次日清晨,红肿现象愈发严重,局部由赤红转为青紫色,顶端甚至出现发白迹象,并沿着前臂内侧及肘窝尺侧方向不断蔓延。剧烈的疼痛让她难以忍受,同时伴随着周身发冷、恶心等症状。经医生仔细检查,发现她舌苔薄白,脉细数,诊断为疔毒之症。为了有效治疗,医生采用了首尾循经取穴法,针刺右天池穴。鉴于她脉象细数,显示出虚热之象,医生运用捻转补法,疼痛立刻得到缓解。随后,医生沿着红线由中指向上,以圆利针点刺出血,红线及疼痛迅速减轻,恶心和畏寒症状也一并消失,田女士终于重获健康。
〔文献摘录〕 大蒜捣烂成膏,轻轻涂抹于疮口四周,细心保留疮顶,随后以艾柱灸之,以火候适中、热感透彻为度。此法源自《医学正传》,既体现了古代医者对于疮疡治疗的独到见解,又彰显了中医药学的博大精深。
对于面疔或手足疔的治疗,则需刺入肺俞穴。刺针拔出之后,须用火罐吸附5分钟,以促使病邪外泄。轻症患者可见出血,重症患者则可见黄水流出,症状顿时减轻。此法记载于《简易针灸学》,简便易行,疗效显著,深受患者好评。
在粗针治疗疔疮的实践中,共治疗了2099例患者。所用针具长72毫米,直径1.2毫米,既保证了足够的刺激深度,又避免了过于粗大的针具给患者带来的不适。治疗时,患者端坐于板凳上,双手半握拳,屈肘交叉平放在两臂上,肩下垂,头部尽量下低,以便背部皮肤拉紧,充分暴露椎体棘突。
主穴为神道透至阳,辅穴为大椎、命门。在治疗过程中,医者首先对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左手固定棘突上缘皮肤,右手持针以30度角快速刺入皮下。随后,将针压低贴紧皮肤,针尖在皮下沿棘突中线缓缓向下进针。主穴刺入55毫米,辅穴刺入40毫米。
经过精心治疗,痊愈患者高达2017例,治愈率高达96%;无效者仅82例,占4%。与抗菌素组相比,粗针组的疗程更短,仅需10天,而抗菌素组则需13天。这一成果不仅体现了粗针治疗疔疮的独特优势,也为中医药学在现代医学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采用截根疗法针对疔毒所致的红线问题进行治疗,是一项疗效显著的医学实践。本疗法通过对50例疔毒引起的红线患者实施精准操作,均取得了明显的疗效,证明了其在中医临床中的重要地位。
实施截根疗法时,医生首先会使用划刀或三棱针,在疔毒原发病灶线起源处向上追寻,直至找到红线的终点。在整个操作过程中,严格的消毒措施是必不可少的,以确保患者的安全与卫生。
一旦找到红线的终点,医生会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住该处皮肤并提起,右手则持刀或针,将刀具紧贴在红线上,进行横向挑破,挑破长度约为3毫米。随后,医生会再次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切口周围的皮肤,轻轻挤压,使微量的血液渗出。
接下来,医生会根据红线的走向,每隔约一寸的距离,再次进行挑针操作,直至回到原病灶处。这样的操作过程旨在通过刺激和释放沿线组织中的瘀血和毒素,达到缓解病情的目的。
对于未出现红线的患者,医生会根据疔毒发生的部位选择不同的刺针点。例如,若疔毒发生于头部,则会在患者手指根部的内侧横纹中间进行针刺,深度约为1毫米,并挤压出血;若疔毒生于手掌或指部,则选择曲泽处进行针刺;若疔毒生于下肢,则选择委中进行针刺并出血。
在红线消退后,若病灶处出现溃破、红肿、发热或恶寒等症状,医生还会建议患者辅以清热解毒的中药内服,以清除血液中的余毒,巩固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截根疗法在治疗疔毒引起的红线问题上展现出了其独特的优势和疗效。通过精准的操作和合理的辅助治疗,该疗法能够有效地缓解病情,促进患者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