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治疗手汗症的辨证用药经验
手汗是临床常见症状,令患者极为苦恼。甚者无论寒冬酷暑,手掌均可如水流沥,多在情绪紧张时加重,给患者的学习、工作带来不便。
西医认为手汗症是汗腺疾病中多汗症之掌跖多汗,属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引起的外分泌腺异常所致,可采取胸交感神经切除术治疗,但术后往往会出现代偿性多汗。
相比术后不良反应,中医在诊疗上立足整体,辨证施治,多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1
手汗症的辨证用药
《素问·阴阳别论》云:“阳加于阴谓之汗”,“是阳热加于阴,津散于外而为汗也”,故而阴阳盛衰或失于和调均可导致汗出异常。
手汗属常见汗出异常症状,临床辨治手汗,理当首辨虚实。
实证
脾胃主四肢,亦认为手汗症多与脾胃的病理变化相关。
1.阳明热盛证
阳明热盛证有在腑、在经的差别。《伤寒论》云:“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即阳明胃热(腑实)可蒸腾津液,导致手心出汗。《杂病源流犀烛·诸汗源流》亦云:“而又有手足汗者,液自胃府旁达于外,则手足自汗。有热聚胃府,逼而出之者,此阳明病也,必当下,宜大柴胡汤”,通腑之意同张仲景。
若同时兼上焦热盛,见面赤唇焦,口渴心烦等,当属上中二焦邪热炽盛证,多以《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凉膈散化裁治疗;若仅为阳明经热势炽盛,无明显腑实之候,可用白虎汤加人参汤加减。
2.脾胃湿热证
明代孙一奎《赤水玄珠·手足汗》谓::“手足汗乃脾胃湿热内郁所致,脾胃主四肢”,《张氏医通·手足汗》亦载:“脾胃湿蒸,傍达于四肢,则手足多汗”,治疗上,张璐认为:“热者,二陈汤加川连、白芍;冷者,理中汤加乌梅;弱者,十全大补去芎加五味子”。故脾胃湿蒸有湿热、阳虚生湿、气血亏虚生湿的差异。
《湿热论》谓:“湿热乃阳明、太阴同病也”,手汗临证多见脾胃湿热所致,患者常言其手汗夏天更为严重,伴见手心温润而黏,治宜清热祛湿,治疗上可考虑藿朴夏苓汤、三仁汤化裁治疗;
若除手汗外,患者痰湿之象明显,也可选用温胆类方加减治疗。
虚证
《丹溪心法·自汗四十九》曰:“自汗属气虚、血虚、湿、阳虚、痰”,可以看出除痰、湿外,汗证属虚者更为多见。“汗为心液”,不难看出,汗出异常属虚者多与心的功能失调有关。
1.心肺不足证。
从经脉循行上来看,手太阴肺经和手少阴心经皆起于胸中,经腋下,入掌中。《素问·宣明五气篇》中有“五脏化液,心为汗”的记载,《类经》亦云:“心主血,汗者血之余”,心主血,汗为津液所化,血与津液同源,均为水谷精微所化生,故曰“汗为心液”“汗血同源”,因而不少女性病人常伴月经量少、月经后期甚至闭经,加之肺能“助心行血”,肺气虚则气不摄津,部分患者除手汗外,还可兼见腋下、心胸的汗出,常用生脉散、黄芪生脉饮等化裁;若久病亏虚者,以张璐之十全大补去川芎之温燥加收涩之五味子等辨治。
2.心脾不足证。
《类证治裁·汗症论治》云:“以汗乃心液,心不摄血,故溢为汗”,可知心脾气血不足,则固摄无力,不能统摄阴液,也会导致手汗,这类病人经常出现面色少华、心悸失眠等症候,多选用归脾汤加减。
若以心脾阳虚为主者,多汗出手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细,可仿《张氏医通》理中丸加乌梅化裁治疗,临床亦有以苓桂术甘汤治疗中阳不足之手汗症的文献报道。
3.心肾两虚证。
《临证指南医案》云:“故凡汗症未有不由心肾虚而得之者。心之阳虚,不能卫外而为固,则外伤而自汗…….肾之阴虚,不能内营而退藏,则内伤而盗汗。肾阴亏虚,虚热内生,热迫津液外出,而致盗汗”,汗为心液,而肾主五液。由于心肾两虚,肾水不能上济于心,心阳相对亢盛可致心液外泄;反之心火不能下温肾水,则肾水泛滥,因此病人常伴有五心烦热、遗精滑泄、舌红少苔等阴虚征象。临证用方可根据病证程度及兼证偏颇,考虑以六味地黄丸、麦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天王补心丹等方药化裁治疗。
4.营卫(阴阳)不和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灵枢·营卫生会》云:“营在脉中,卫在脉外”,由上可知,卫气主外周的津液,血中津液一般依赖心阳的蒸腾,固汗功能是卫气和心阳共同作用的结果,
若营卫(阴阳)不和,卫气不能固守营阴则津液外泄,常伴恶风、易感风邪等,临证观察,确实肤白、敏感体质者多见,对此类手汗患者,常用桂枝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玉屏风散、补中益气汤等单方或合方加减治疗。
2
临床应用举例
医案一
患者某,女,20岁,2014年4月1日初诊。
主诉:手足汗出6年。
患者6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手足汗出,现汗出成滴,手黏不冷,夏、冬天均可见,夏天更为严重;
月经经常推迟,量少,色暗,质地黏稠;
食欲不振,纳差;
白天精神不好,大便黏,小便调。
舌脉:舌红苔白腻,脉滑。
西医诊断:多汗症。
中医诊断:汗证(手足心汗);辨证为脾胃湿热。
治宜清热祛湿,宣畅三焦;以藿朴夏苓汤化裁治疗。
处方:
藿香10g,厚朴15g,法半夏10g
茯苓30g,黄芩10g,泽泻10g
浮小麦30g,麻黄根15g ,煅龙骨30g
煅牡蛎30g,杏仁10g,薏苡仁30g
车前子15g,赤芍10g,牡丹皮10g
7剂(颗粒剂),日1剂,分2次服。
复诊2次守上方加减,21剂后,手汗症基本消除。
按语
本案患者手心汗出,夏天更为严重,汗出手粘,食欲不振,纳差,多因脾胃湿热,迫津外泄;
脾湿阻遏清阳,则精神欠佳;
脾湿偏渗肠道则大便黏;
脾胃湿热胶着,气血生化不足,故月经经常推迟,量少,色暗,质黏;
舌红苔白腻,脉滑皆为脾胃湿热之象。
辨证为脾胃湿热所致,故以藿朴夏苓汤化裁治疗。
方中藿香化湿和中;
茯苓、泽泻、薏苡仁、车前子利水渗湿,兼健脾助运;
杏仁宣利肺气,宣畅上焦,有助布散津液以除湿。
诸药同用,清热祛湿,宣畅三焦。
厚朴、法半夏行气祛湿,使气行则湿去;
煅龙骨、煅牡蛎滋阴潜阳,合浮小麦、麻黄根收敛止汗;
湿热壅滞,易助热并煎炼血液而致血热、血瘀,故加牡丹皮、赤芍凉血活血。
全方热清湿祛,三焦通畅,故汗出自止。
医案二
患者某,女,20岁,2014年3月18日初诊。
主诉:手汗出3年。
患者近3年经常感冒,手心和背部容易出汗,白天尤甚,伴失眠,时而口干,下肢自觉偏凉,大便偏干,小便正常;
舌淡红,苔薄白,边有齿痕,脉弦细略数。
西医诊断:多汗症。
中医诊断:汗证(手汗);辨证为气阴两虚证。
治宜益气养阴,固表止汗,兼补养安神;以黄芪生脉饮加减化裁。
处方:
生黄芪30g,党参15g,麦冬10g
五味子6g,煅龙骨30g,煅牡蛎30g
炒枣仁15g,怀牛膝30g
薏苡仁30g,当归10g
7剂(颗粒剂),日1剂,分2次服。
随访:患者服上方2周后汗出、失眠均有显著好转,调治月余收功。
按语
本案患者平素易感风邪,手心和背部自汗,属气虚;
口干、大便偏干均为津液不足之候;
久汗后损伤肝血,故失眠、脉弦细;
久则阴损及阳,阳气不得温煦故下肢自觉偏凉。
方中以黄芪生脉饮益气养阴,补敛兼施;
煅龙牡安神、涩津、敛汗;
清代王燕昌《王氏医存·即汗处知其虚处》曰:“五脏皆有汗,不独心也。汗皆为虚,心虚则头汗,肝虚则脊汗,肾虚则囊汗,肺虚则胸汗,脾虚则手足汗”,
患者手心及背部自汗,故加入肝经的炒枣仁,养血安神,收涩敛汗;当归养肝血安心神;怀牛膝补肝肾,壮腰膝,并载药下行;舌苔边有齿痕,故加用薏苡仁健脾渗湿,以防微杜渐。
手汗症,临床较为常见,有生理性和病理性的不同,存在体质上的差异。
因气候炎热、精神紧张等所致之生理性手汗症可不予治疗,但病理性的手汗症需积极辨证施治。
手汗者,无外虚实两类,病因不过外感、内伤,病性当辨寒热,辨证不离阴阳。
临床上辨证以阳明热盛、脾胃湿热、心肺不足、心脾不足、心肾两虚、营卫(阴阳)不和等多见,尤其与心、脾胃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手汗症常是众多疾病可能出现的症状之一,但见微知著,常针对不同的证型和体质,拟出迥异的方药,无不体现出中医辨证论治、同病异治的理念。
临床治疗手汗症,不拘于单个症状,始终遵守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谨守病机,灵活用药,临床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