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劳综合征可以用这几张方治疗
疲劳综合征,是由于身心疲惫、精神负担过重而出现的各种功能失调的临床症状。究其发病原因,多与精神压力有关。
一、气虚湿阻
【临床表现】倦怠乏力,周身困重,精神萎靡,对周围事物冷漠无兴趣,头脑昏沉,纳呆食少,心悸气短,或见大便溏薄,舌淡苔白略厚,脉滑缓。
【治法】益气健脾,化湿升阳。
【方药】东垣升阳益胃汤(黄芪、党参、茯苓、白术、炙甘草、陈皮、半夏、白芍、泽泻、羌活、独活、防风、柴胡、黄连)加减。
【病案】钱某,男,42岁。
患者体胖,从事设计工作,经常加班加点,近1年来渐觉体力衰减。症见乏力气短,精神不振,不耐思考,头脑昏沉,有紧束感,如被缠裹,时时欲睡,饮食减少,食之无味,胸闷,心悸,大便溏滞,日2~3行,下肢浮肿,按之凹陷,随手可起,舌淡胖嫩,边有齿痕苔白腻,脉缓无力。
辨证:脾虚不运,湿困中阳
治法:益气健脾,化湿升阳
方药:东垣升阳益胃汤加减
生黄芪15g,党参12g,茯苓20g,
炒白术15g,陈皮10g,清半夏15g,
泽泻10g,羌活10g,防风10g,
柴胡10g,白芍10g,炙甘草10g。
7剂,水煎服。
2诊:服上方7剂后,大便已成形,每日排便1次,头脑紧束感减轻,精神转佳,仍纳少无味,舌苔薄腻,脉缓。原方加生薏苡仁、炒薏苡仁各30g,白蔻仁10g。7剂,水煎服。
3诊:服药7剂后,诸症悉减,自觉精神清爽,头脑清醒,仍有轻度胸闷,舌苔薄白,脉缓。方药:党参12g,茯苓20g,白术15g,炙甘草10g,清半夏10g,陈皮10g,瓜蒌皮30g,薤白12g。7剂,水煎服。
4诊:服药7剂后,诸症悉除,一如常人,患者要求再服中成药以巩固疗效。予参苓白术丸6g×20袋,每服6g,日服2次。
分析:患者体胖多痰,又加常年劳累过度,渐致脾气日虚,脾不健运,则湿浊内停。湿邪困阻,气机不畅,则清阳不升。湿遏清阳,功能低下,故见乏力气短,精神不振,不耐思考,昏沉欲睡。湿浊上蒙,则头部紧束如裹,即《黄帝内经》“因于湿,首如裹”之谓。湿浊困脾,水谷不运,故食少无味。水湿下注大肠则便溏,泛滥肌肤则肢肿。胸闷、心悸,乃湿阻气机,胸阳不展所致。其舌象、脉象亦均为气虚湿阻之征。
方中诸药配伍,共奏健脾益气、化湿升阳之功,使其阳气振奋。2诊加生薏苡仁、炒薏苡仁与白蔻仁,意在增其芳香醒脾、甘淡渗湿之力。3诊用六君子汤加瓜蒌皮、薤白,是健脾化湿与宽胸理气并施,使气行则湿化。终用参苓白术丸健脾化湿以培正固本。
二、气阴两虚
【临床表现】倦怠乏力,精神萎靡,手足心热,心烦失眠,自汗、盗汗,或午后低热,舌尖红少苔,脉细弱或细数。
【治法】补益气阴。
【方药】生脉散合当归六黄汤(人参、麦冬、五味子;当归、黄芪、生地黄、熟地黄、黄连、黄芩、黄柏)加减。
【病案】邹某,男,34岁。
患者连年工作紧张,精神负担较重,近半年来因低热几次住院检查,均未查出原因,服药治疗效果不明显而来就诊。症见倦怠乏力,不论何时,只要稍感劳累即觉周身燥热难耐,体温37.2~37.4℃,精神萎靡,手足心热,自汗、盗汗,心烦少寐,大便每日一行,难解但并不干燥,小便黄,舌红尖绛少苔,脉细数无力。
辨证:气阴两亏,虚热内生
治法:补益气阴方
方药:生脉散合当归六黄汤加减
太子参12g,麦 冬12g,天 冬12g,
五味子10g,当 归10g,生黄芪15g,
生地黄15g,熟地黄12g,黄 精30g,
北沙参15g,茯 神15g,黄 连3g。
7剂,水煎服。
2诊:服上方7剂后,上午已不发热,下午3点以后如感劳累仍发热,但体温在37.2℃以下,自汗、盗汗减轻,入睡仍感困难,舌、脉同前。原方加炒枣仁15g,玄参15g。7剂,水煎服。
3诊:服上方7剂后,诸症悉减,低热已不每日发作,偶遇劳累时略感燥热,体温在37.2℃以下,舌略红苔薄白,脉略细弱。上方去黄连,加莲子心3g。再10剂,水煎服。
4诊:药后诸症悉除,无不适感。予六味地黄丸9g×30丸,每服9g,日服3次以巩固疗效。
分析:该患者之证,系因焦思苦虑而劳伤心脾,以致脾气心阴两虚。气虚功能低下则倦怠乏力,精神萎靡,自汗,脉来无力。阴虚火旺则手足心热,盗汗,心烦少寐,小便黄,舌红尖绛少苔,脉细数。
究其低热之因,与气虚、阴虚二者均有关。气虚则阳浮,阴虚则火旺,浮阳与虚火外发,则周身低热。其劳累后自觉燥热者,正如《黄帝内经》所云:“阳气者,烦劳则张。”劳则气耗,气愈虚则阳愈浮,阳愈浮则愈张扬于外,故燥热难耐。
大便难而并不干结,是气虚推动无力所致。证属气阴两虚,故治用补益气阴之法。方中诸药配伍,共奏补气养阴之功。2诊加炒枣仁以安神,玄参以滋阴降火。3诊去黄连以减其苦燥,用莲子心代之以清心。4诊用六味地黄丸滋阴以固其本,使阴生而阳长。
三、阴虚肝旺
【临床表现】倦怠乏力,不耐思考,心烦失眠,焦躁易怒,潮热,盗汗,纳少,便干,两胁、乳房胀痛,月经愆期,量少色深,舌红少苔,脉细数。
【辨证】肝肾阴虚,肝郁火旺。
【治法】滋阴养血,疏肝泻火。
【方药】丹栀逍遥散合黄连阿胶汤(柴胡、白芍、当归、茯苓、白术、炙甘草、薄荷、生姜、牡丹皮、栀子合黄连、黄芩、阿胶、白芍、鸡子黄)加减。
【病案】林某,女,38岁。
患者近几个月由于生意不顺,夫妻感情不和而精神抑郁。症见怠惰疲惫,精神恍惚,少寐盗汗,焦躁易怒,每于午后3~5点自觉身热,但体温不高,纳呆食少,两胁、乳房胀痛,月经错后8~10天,行经2~3天,量少、色黯有血块,经前及经期少腹胀痛,大便干燥,2日一行,尿少而黄,舌红少苔,脉弦细数叁伍不调。
辨证:阴虚肝旺,心肾不交
治法:滋阴养血,疏肝泻火,交通心肾
方药:丹栀逍遥散合黄连阿胶汤加减
醋柴胡12g,赤 芍15g,白 芍15g,
当 归10g,茯 苓15g,茯 神15g,
生地黄20g,牡丹皮10g,栀 子 6 g,
黄 连 6 g,阿胶珠12g,炙甘草10g,
羚羊角粉(分冲)0.6g,鸡子黄(分冲)2枚。
7剂,水煎服。并嘱患者宽怀自解。
2诊:服上方7剂后,自觉精神好转,午后已不再身热,胃纳转佳,舌脉同前。原方羚羊角粉改为0.3g。
3诊:服第5剂药后月经来潮,此次月经仅错后2天,经量较前增多,色鲜红,无痛苦,行经5天,患者未停药,现月经已净,余症基本消除,夜间仍入睡困难,舌略红苔薄黄,脉弦略数。方药:茯神15g,黄连3g,阿胶珠12g,白芍15g,鸡子黄2枚(分冲),首乌藤20g,合欢皮15g,炒枣仁15g。7剂,水煎服。
4诊:服上方7剂后,患者自觉已恢复如常。近日因为生意繁忙又觉疲乏,胁痛。予加味逍遥丸6g×20袋,每服6g,日服3次。
分析:该患者病由抑郁伤肝而起。肝郁日久则化火,火热内郁则伤阴,反复不已,则成肝肾阴虚,肝郁火旺之势。肝郁气滞则胁、乳胀痛,月经错后,经前及经期少腹胀痛。肝郁化火则焦躁易怒。火热伤阴则肝肾阴虚而见潮热,盗汗,便干,溲黄,月经量少。阴亏而血液黏滞,故经血色黯有块。
肝郁乘脾,脾气受损,故见纳呆食少,怠惰疲惫。肝肾阴虚,心火上炎,心肾不交,故少寐神衰。舌红少苔为阴虚火旺之象。脉弦主肝郁气滞,细数主阴虚火旺,叁伍不调乃阴亏血涩,血行瘀阻之征。
证属本虚标实,阴虚肝旺,心肾不交,故治用滋阴养血、疏肝泻火、交通心肾之法。此方疏肝理气而不燥,养阴柔肝而不腻,补益肝肾而兼顾心脾,是于疏补并施中而取效。
2诊其症已轻,故减羚羊角粉之量。3诊仅余少寐之症,故用黄连阿胶汤加减以泻南补北,交通心肾,养心安神。4诊时病情稍有反复,但症情轻浅,故以加味逍遥丸稍事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