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痛进针法操作详解
无痛进针法是陈教授的进针法,受到了“无痛分娩法”和“无痛注射法”的启发,并且经过较长时间的临床验效。其内容包括“牵压捻点法”和“压入捻点法” 。
无痛进针法的操作
牵压捻点法
这种手法适用于一般剌激点及身体各部位进针,是参照古法之平掌押手法及单刺手捻转手法综合改进而成。因此可避免古法进针时消毒不严格的缺点,也改进了单刺手捻入易于产生痛感之缺陷。
操作动作拆解1找到准确刺激点后,严密消毒。
左 手用左于平伸五指重按压于剌激点旁皮肤上(手指绝对不能接触已消毒剌激部位)。其中主要是以食、中指指尖分开,按压在刺激点正旁,其他各指则重按 ,同时将局部体位固定。重按压皮肤的目的,是有意识地制造出一种定位错觉,使病人分散过度紧张及注意力,令肌肉松弛。另一方面使受剌激部表皮末梢神经受压,产生局部麻痹感觉,以利进针时消除过敏痛觉产生。
右 手然后用右手拇、食、中三指指尖扶持针体,使针体垂直。
2先用针尖轻轻接触皮肤
如无特别痛感发现(没触到痛点),则用均匀的捻转轻点压于法,把针尖轻轻捻入皮层,但捻转角度应以不超过120度为佳。
3经过较短时间的捻转后
由于针尖细小加上左手牵引致紧张的皮肤,及感觉减弱的末梢神经,和被分散的精神等因素,因此即可在一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穿皮术,同时也能有效地制止痛感产生。
4当针尖透过皮层时
持针手即有一种抵抗力减弱的感觉,这时即可把压在剌激点旁的中、食指略略向内挤拢,右手则掌握重心于针尖部,把针稍向上提,以减少进针时皮肤裹针现象。
5找针感
然后用较快捻转手法,把针捻入肌肉内,直到寻得适当针感为止。
压入捻转法
这种手法适用于长针刺激时用(如针环跳穴)。较敏感病人用之也佳。本法是参照古法之“拇食指押手”和刺入捻转法改进综合而成,也能免除不消毒和突然刺入易产生疼痛的缺点 。
操作动作拆解
1 找到准确的剌激点,消毒。
左手以左于拇、食指指尖,将消毒干棉球反叠扶持针体,露出少许针尖。
右手然后用右于在已消毒剌激点旁皮肤周围,用由轻而重均匀力按压(手绝对不能按在已消毒剌激点部皮肤)。其目的也是分散病人注意力,使病人产生种定位错觉,同时也时使受压部位肌肉松弛。
2 约按压5~6次后
左手施术者即用夹持针的左手,随着右手按压的同时,把针尖轻快地压入皮内,随即用较重力按压不动,使受剌激部产生麻痹感,以制止痛觉产生。
右手这时右手仍可照前法多按压几下。由于病人受短暂错觉影响,及痛觉神经敏感度减弱,注意力已不集中在针刺点,这样便有利于压入穿皮术进行,而达到较迅速无痛进针目的。
3 穿皮以后
左手左手拇、食指指尖,仍扶持棉球,把针体固定支持,五指仍均匀地加压于表皮上,但以拇、食指为重心,同时把该部皮肤分开。
右手这时右手则用拇、食指与中指指尖扶持针柄,仍用均匀捻转、点压进针手法进针,把针继续捻入肌肉内。
4 找针感
当针体到达一定深度后,则可除去支持针体棉球(左手仍在剌激点旁,适当加压及分开皮肤和固定局部体位),一直到寻得适当制感为止。以上两种操作手法,是参照古法改成,主要是应用剌激点旁押手法和运用均匀的捻转、点压手法进针。因此可藉错觉影响、分散病人注意力和减弱末梢神经敏感度,在避免污物接触针体的严格消毒原则下而达到无痛进针的效果,经临床验证是确实可行的。
注 意 事 项
掌握无痛进针法除了有熟练的技术操作外,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要多方面配合,其中较重要的还是患者的合作,这样才能收到预期效果。其治疗过在中应注意的事项如下:
1充分做好治疗前宣教工作,患者往往认为“扎针必痛”,尤其是第一次接受治疗的病人,因此医者必须态度和蔼,给予病人充分解释,消除其必痛观念,争取其对治疗的信心及治疗时合作,这是很必须和很必要的。
2患者体位,必须舒服及适合针刺,最好是采取半卧位,这样可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得到舒服休息,令针刺部肌肉尽量松弛,有利于进针,同时也减少因局部肌紧张而产生过敏痛;另一方面可全面观察病人在治疗时的反应,以防晕针或其他意外事故的发生。
3注意避开痛点,人体皮肤上分布着一些特别敏感的痛点,如果进针时能注意避开,则能有效地减少针刺时疼痛的发生。根据临床体验,如在进针时针尖一接触到皮肤表面病人即感到特别疼痛,则可能刺中痛点,这时应把针提出,转扎另一方向。进针时在剌激点旁必须加押手(押手须消毒,同时不能接触针体且针尖部),这样一方面可藉加压而减轻末梢神经痛感产生;另一方面可固定局部体位,以利进针及防止患者体位移动。
4进针时应采取轻捻转,捻转角度不宜过大,应以不超过120度和往返轻捻转为原则,否则易引起“下入肉缠针“,产生“大痛之患” 。
5进针时应检查针体,不能用弯曲、过锐或过钝针尖的毫针。针具一般最好采用针质柔韧而细小的不锈钢针为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