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用屡效的强直性脊柱炎验方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脊柱及其周围关节,包括骶髂关节、髋关节等,以脊柱强直、关节僵硬为主要临床特征。该疾病在男性中更为常见,且多发于青壮年时期,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造成严重影响。AS的具体病因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与遗传、免疫、感染等多种因素相关。
AS的典型症状包括腰背痛、晨僵、脊柱强直等。患者通常在夜间或早晨醒来时感到脊柱僵硬不适,活动后症状可减轻。随着疾病的发展,脊柱可能逐渐变得僵硬,导致姿势改变,如驼背或前倾,最终可能导致脊柱强直。此外,AS还可能累及外周关节,如髋关节、膝关节等,引起关节肿胀、疼痛和活动受限。
由于AS的病程长、病情复杂,目前尚无根治之法。西医治疗主要以非甾体抗炎药、生物制剂等为主,以缓解症状、控制病情进展。然而,这些药物长期使用可能带来副作用,且部分患者疗效不佳。因此,中医在AS的治疗中逐渐受到重视。
【中医对强制性脊柱炎的认识】 强直性脊柱炎属于中医的“痹证”范畴,认为其发病与风寒湿邪侵袭、肝肾亏虚、督脉瘀滞等因素有关。根据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治疗AS应着重补益肝肾、强壮腰督、活血化瘀、祛风除湿等。
中医认为,肝肾是人体的重要脏腑,与筋骨的生长、发育和修复密切相关。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亏虚则筋骨失养,易受外邪侵袭。督脉总督一身之阳,为“阳脉之海”,督脉空虚则阳气不足,无力抵御外邪,导致痹证发生。因此,补益肝肾、强壮腰督是治疗AS的关键。
同时,中医认为“不通则痛”,AS患者由于经络阻滞、气血瘀滞,导致疼痛发生。因此,活血化瘀、祛风除湿也是治疗AS的重要法则。通过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祛除体内的风寒湿邪,可以缓解患者的疼痛、僵硬等症状。
在中药的选择上,常用的药物包括补益肝肾的熟地黄、淫羊藿等;强壮腰督的杜仲、狗脊等;活血化瘀的鸡血藤、丹参等;祛风除湿的威灵仙、豨莶草等。这些药物组合在一起,可以针对AS的不同证型进行治疗,如寒湿痹阻型、肝肾亏虚型等。
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的病机核心在于肝肾亏损、筋骨羸弱,以及外邪侵袭导致的经络痹阻。基于此补益肝肾、强壮腰督的治疗原则,并通过精心配伍的中药方剂,达到了显著的治疗效果。
常用方剂具体组成如下:黄芪40g,当归15g,羌活10g,独活10g,金狗脊20g,补骨脂12g,忍冬藤25g,鸡血藤15g,活血藤15g,络石藤15g,秦艽15g,制川乌10g,制草乌10g,葛根20g,伸筋草15g,制乳香10g,制没药10g,陈皮15g。
方中的黄芪,被誉为“补气圣药”,着重于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增强患者整体抵抗力。当归则发挥补血活血的功能,改善血液循环,有助于缓解患者疼痛和僵硬的症状。羌活和独活配对使用,有效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羌活针对上半身风湿,独活则针对下半身,共同强化治疗效果。金狗脊兼具祛风湿与补肝肾的功效,对AS患者因风湿侵袭引发的疼痛与筋骨失养症状特别有效。
补骨脂补肾助阳、强腰膝,助力肝肾功能恢复,促进筋骨修复。忍冬藤、鸡血藤、活血藤、络石藤四味藤类药物共同作用,祛风除湿、舒筋活血、通络止痛,对缓解AS患者的疼痛和僵硬至关重要。其中忍冬藤和鸡血藤还兼具清热解毒的功效,适用于可能伴随的热象。
秦艽进一步增强祛风湿效果,与方剂中的其他药物协同作用,整体提升治疗效果。制川乌与制草乌温经散寒,有效驱散体内寒邪,缓解疼痛,但需注意其毒性,严格把控用量与煎服方法。葛根解肌发表、升阳止泻,同时舒筋活络,伸筋草则专注于舒筋活络、祛风除湿,缓解筋骨疼痛与僵硬。
制乳香与制没药活血止痛、消肿生肌,改善血液循环与疼痛症状。最后,陈皮调和药性,缓解补益药物的滋腻,使方剂整体作用更加平和。
记忆 治AS方:二活二乌四滕,陈哥久没乳,狗筋骨当食 二活→羌活、独活 二乌→草乌、川乌 四藤→鸡血藤、活血汤、络石藤、忍冬藤 陈哥→陈皮、葛根 没乳→没药、乳香 狗筋骨→金狗脊、伸筋草、补骨脂 当食→当归、黄芪(又名黄耆)
典型医案
【医案一】
患者葛某,36岁,男性,于2017年6月8日初诊。主诉:持续腰背部疼痛与僵硬,尤其在晨起时明显,活动后可部分缓解,病程已有两年,近期症状有所加重。患者自述畏寒,四肢不温,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辨证为肾阳不足,寒湿凝滞。
初诊处方:黄芪40g,当归15g,羌活10g,独活10g,金狗脊20g,补骨脂12g,忍冬藤25g,鸡血藤15g,活血藤15g,络石藤15g,秦艽15g,制川乌10g,制草乌10g,葛根20g,伸筋草15g,制乳香10g,制没药10g,陈皮15g。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温服。
一个月后复诊:患者反映腰背部疼痛有所缓解,僵硬感减轻,但腰膝酸软依旧,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调整处方:原方基础上加入杜仲15g,桑寄生15g,以补肾强腰。
两个月后再次复诊:患者腰背部活动度增加,畏寒感消失,但偶尔仍有腰膝酸软,舌质转为淡红,苔薄白,脉象和缓。调整处方:去制川乌、制草乌,加入牛膝15g,川断15g,以引血下行,续筋骨。
三个月后,患者腰背部疼痛和僵硬感基本消失,畏寒感无,腰膝有力,日常活动自如,可进行轻度体育锻炼,无明显不适。
【医案二】
患者范某,32岁,女性,于2012年4月15日初诊。主诉:颈背部疼痛,僵硬,伴有间歇性头晕和目眩,视物模糊,月经量少,色淡,病程半年。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辨证为气血两虚,肝郁脾虚。
初诊处方:黄芪40g,当归15g,羌活10g,独活10g,金狗脊20g,补骨脂12g,忍冬藤25g,鸡血藤15g,活血藤15g,络石藤15g,秦艽15g,葛根20g,伸筋草15g,制乳香10g,制没药10g,陈皮15g,白芍15g,柴胡10g,茯苓15g。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温服。
一个月后复诊:患者颈背部疼痛减轻,头晕目眩症状缓解,但仍感乏力,调整处方:去柴胡,加入熟地黄15g,山药15g。
两个月后再次复诊:患者体力有所恢复,月经量增多,色转红,但睡眠欠佳。调整处方:去白芍,加入枸杞子15g,山茱萸10g。
三个月后,患者颈背部疼痛和僵硬感显著减轻,头晕目眩症状消失,视物清晰,月经规律,色红量适中,睡眠质量改善,整体状况良好。
【医案三】
患者柳某,45岁,男性,于2015年2月20日初诊。主诉:腰及两侧髋部疼痛,活动受限,伴有下肢麻木,夜尿频多,病程三年。舌质暗,苔黄腻,脉弦滑。
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辨证为湿热内蕴,痰瘀互结。
初诊处方:黄芪40g,当归15g,羌活10g,独活10g,金狗脊20g,补骨脂12g,忍冬藤25g,鸡血藤15g,活血藤15g,络石藤15g,秦艽15g,葛根20g,伸筋草15g,制乳香10g,制没药10g,陈皮15g,黄柏10g,苍术10g,木瓜15g。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温服。
一个月后复诊:患者腰及髋部疼痛有所缓解,下肢麻木减轻,口苦减轻,小便颜色转清,调整处方:去苍术,加入龙胆草10g,泽泻15g。
两个月后再次复诊:患者活动度增加,口苦消失,小便正常,但下肢偶有麻木感。调整处方:去黄柏,加入薏苡仁20g,赤芍15g。
三个月后,患者腰及髋部疼痛基本消失,下肢麻木症状显著减轻,夜尿次数减少,日常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可正常参与家务和轻度体力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