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理解穴性,才能在临床活用
支沟属手少阳三焦经,为三焦经气所行之“经”穴,功善调理诸气,凡有关气机不调之证,本穴皆能治之。笔者临床或独取支沟,或配以它穴,灵活施用,收到了满意的效果,兹陈述于后,以冀同道之斧正。
一、独取支沟的效用
(一)气秘
本证多因情怀不舒,忧思过度;或久坐少动,气机失于通畅,大肠失于传化所致。独取支沟施以平补平泻法,留针20分钟,日针一次,辄取良效。
- 病案举例
张××,男,30岁,主诉便秘一年余。患者平素性情急躁,一年前因所欲不遂渐至便秘,曾服中西药治疗未愈。现大便秘结,伴有嗳气频作,胸胁满闷,纳呆,舌淡苔薄白,脉沉弦。证属气秘,法当理气通便,遂用上法针治共五次而愈,未再复发。
(二)胁痛或胀满不舒
本症系肝胆经脉瘀阻所致。取支沟用徐疾合捻转泻法,留针30分钟,一般可立即缓解疼痛。刺支沟可调理肝胆经经气,疏通经脉。临床上单取支沟对肝气郁结和瘀血停留所致胁痛效佳,若兼它因,需配它穴。
- 病案举例
马××,男,44岁,主诉右胁痛二天。患者二天前因搬重物而致右胁扭伤,自服“活血止痛片”和外敷膏药未效。现右胁刺痛,固定不移,扭转或咳嗽时痛甚,舌暗苔薄白,脉沉涩。证属血瘀胁痛。施以上法治疗,留针中,嘱病人作深呼吸运动,起针后,胁痛尽除,活动如常。
二、配用支沟的效用
(一)支沟配劳宫治腰背窜痛
本症多因感受风寒,致背部气血运行不畅,络脉失和而成。取支沟配劳宫,施以徐疾合提插泻法,留针20~30分钟,留针中,嘱病人活动腰背,一般痛可立愈。泻支沟,可调营卫,理诸气。但支沟降逆之功较逊,故配以开郁舒气,化滞降逆之劳宫,助支沟调达内外、上下之气机,使气血得运,络脉和利,则背痛可除。
- 病案举例
柏××,男,70岁,主诉腰背窜痛一年余。患者一年前因乘凉引起腰背窜痛,痛无定处,休息则轻,活动则剧,舌淡苔白,脉细缓,查体未见阳性体征。证属行痹。法当行气活血,通经止痛。施以本法治疗,针毕痛愈,又连续针治二次,以巩固疗效。
(二)支沟配丰隆治痰热气郁之实喘
本证多因痰浊或气郁壅阻肺气,宣降失司,气机升降出纳失常,上逆而作喘。其喘虽在肺,而病则在痰;在气,故取支沟以理气,配以丰隆而化痰,均施以徐疾合提插泻法、留针30分钟,日针一次,10~15次为一疗程。
热盛者加大椎;
难愈者加大杼、风门、肺俞。
笔者认为痰饮的形成除与肺、脾、肾有关外,与三焦亦有密切关系。故欲化痰,必先疏理三焦。针支沟不仅可理气化痰,而且可使三焦气机调畅,水液运行敷布正常,则痰饮无从所生。配以胃经络穴丰隆,其别走太阴,性通降,泻之非但除其湿浊,亦可折其痰气交阻之势。
- 病例举例
穆××,女,30岁,主诉咳喘一月余。患者一月前因感冒后遗留咳嗽,渐致作喘,曾服中西药治疗未效。现咳喘,咯痰粘稠色白,伴胸胁满闷,纳呆,端坐失眠,形体肥胖,舌红苔白腻,脉弦滑。证属痰壅气逆作喘。治以理气化痰,降逆平喘。按本法针治二个疗程,咳喘平息,未再复发。
(三)支沟配丝竹空治奔豚气腹胀
本证无论何因所致,其病机皆在于气机逆乱,升降失常,由下逆上。取支沟用平补平泻法,配丝竹空。
刺法是针入丝竹空后,手持针柄不动,意守针尖,以意领气,以气运针,待针下气至,病人自觉腹中之气下行后,留针30分钟,日针一次,一般4~6次即愈,不愈再针。《甲乙经》云:“心痛胸满,逆气……支沟主之。”取支沟意在调理三焦之气,使气机升降有序,配丝竹空以加强调理三熊气机之功。
- 病案举例
吴×,女,63岁,主诉时有气从下腹上冲,心胸烦闷半年余。患者半年前因邻里相骂出现腹部胀满,继而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心胸,经中西医多方治疗未效。现时有气从少腹上冲心胸,烦闷不已,恶心纳呆,气还如常人,舌淡苔薄,脉弦。证属奔豚气。法当调气降逆,用本法治疗六次而愈,随访未再复发。
(四)支沟配阳陵泉治郁证
本证多因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取支沟配阳陵泉,施以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日针一次,十二次为一疗程。笔者认为支沟为三焦经之经穴,能调理本经经气。阳陵泉为胆经合穴,“合治内府”,而十一脏皆取决于胆,胆气升则十一脏之气皆升;胆气调则十一脏之气血皆调。
故两穴都能调气解郁,但支沟偏于调气,阳陵泉偏于解郁,两穴相伍,相得益彰,可治一切郁证。若气郁化火者加行间;兼痰郁者加丰隆;伤神者加神门、人中;血虚者加三阴交、太冲。
- 病案举例
骆××,女,52岁,主诉胸胁胀满,伴烘热汗出半月余。患者半个月前因所欲不遂,出现胸胁胀满不舒,时有头晕头痛,烘热汗出,曾服中药治疗未效。现伴有精神抑郁,善太息,嗳气泛酸,纳呆,大便不畅,月事不下,舌红苔薄干,脉弦。证属肝郁血虚之郁证。法当理气养血解郁,按本法共针治十次,诸症尽除而病愈。
除上述之外,笔者还常用支沟配天枢治实秘;
配丰隆治热秘;配照海治血虚便秘;配足三里治气虚便秘;配气海治虚寒便秘。
以及在治疗面瘫、肩周炎、偏头痛等病中配用支沟穴等等。
总之,支沟穴主病范围是很广泛的,单用支沟可治所属脏腑(经脉)疾病,配伍它穴又可兼治其它脏腑(经脉)之病,上述之运用,已说明了这一事实。同时也说明腧穴既有各自的特殊作用,又有协同作用,而重要的是临证时,抓住每个腧穴的特性,辨虚实,明补泻,随证施治,才能收到满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