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抗击流感的绝招

夏季已至,流感来袭!你是否知道,中医对待流感有独特的视角?流感相当于中医的“时行感冒”,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病情类似,属于中医疫病、外感热病的范畴。跟着医案学中医,我们也能战胜流感!一起揭秘中医对抗流感的秘诀吧!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相当于中医“时行感冒”。全国流感监测结果显示,每年10月我国各地陆续进入流行季节。流感起病急,发病率高,传染性强,人类对其普遍易感,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虽然大多为自限性,但部分患者因出现肺炎等并发症或基础疾病加重发展成重症。

01流感是如何发生的?

流感是因感染温疫毒邪所致。本病初起之时,多为六淫夹时行之邪伤人,既有当令之气,亦有非时之邪,多以风邪为主导。疫毒从口鼻或皮毛而入,外束肌表,卫阳遏阻,正邪交争,而出现发热、微恶寒、鼻塞、流涕、全身肌肉酸痛等症状。正如叶天士《温热论》所言:“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核心病机为热郁表里,卫气同病。

02医案选录——风寒遏表,气营热盛

王某,女,40岁,两天前因受凉出现恶寒发热,最高温度达39.5℃,热甚烦躁,咳嗽,咳少量黄黏痰,身热少汗,伴咽干咽痛,四肢酸痛,头晕胀痛,纳差乏力,口苦口干,大便不出,小便可。遂至急诊科就诊,急诊检查,白细胞6.1 ×109/L,中性粒细胞45.1%,淋巴细胞50%,CRP6mg/L。考虑病毒性感染,予以热毒宁、维生素、阿奇霉素等治疗后,患者体温退而复升至39.1℃,后予以“奥司他韦”抗病毒治疗,患者服用后呕吐不止,遂至门诊以求中医调治。患者寒战发热,汗不得出,咳嗽阵作,咳少量淡黄色痰,咽干咽痛,口苦口干,四肢酸痛,头晕胀痛,纳差乏力,热甚烦躁,寐欠佳,大便两日未出,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处方:荆芥10g,淡豆豉15g,炙麻黄5g,生石膏30g(先煎),知母10g,连翘15g,金银花15g,藿香15g,佩兰12g,柴胡15g,黄芩15g,前胡10g,青蒿20g,鸭跖草30g,生熟大黄各5g,水煎服,每日1剂,2剂。

二诊:患者诉服用1剂后,汗出热退,烦躁除,头晕胀痛、咽干咽痛、口苦口干、四肢酸痛较前好转,大便软且日行两次。咳嗽较前减轻,咳少量淡黄痰,稍有咽干咽痛,口干口苦,纳差乏力,寐佳,大便软,一天一次,小便正常,舌红苔稍腻,脉细滑。

余邪未清,前方继进。

原方去生大黄,水煎服,每日1剂,共2剂。后电话询问患者,患者诉服两剂药后症状皆除。

按语:此案患者为流行性病毒性感冒,病机属外感风寒入里化热,热壅肺气,痰湿阻胃,肺胃热盛。治疗遵表里双解、汗和清下四法联用之大法。方中以辛散的豆豉、荆芥发汗解表,祛邪外达;辛凉之品银花、连翘、石膏、知母清在里化热之邪,兼以清热凉营,防止病邪进一步传变;藿香、佩兰芳香化湿,疏风散寒,兼以化湿和中;柴胡、黄芩取小柴胡汤意,和枢机,解郁热;生大黄熟大黄寓下于清,给邪以出路;炙麻黄、前胡宣降肺气,促进气机升降,以利祛邪,同时改善咳嗽咳痰症状;青蒿、鸭跖草透热达邪。如此四法联用,阻断了病势传变,病情迅速缓解。

中医治疗流感,通过平衡阴阳、调理整体,有效缓解症状,提升免疫力,为战胜流感提供独特优势。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