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脉诊的是什么


 首先我们来谈一下,诊脉诊的是什么?诊病,还是诊证?

 诊脉若理解成诊病,那就失去了脉诊的意义了。诊病就是诊出子宫肌瘤、胆结石、痔疮、胃溃疡来,你拿这种诊病来与西医仪器比较的话,永远处于劣势。

诊脉不是跟西医对比,若跟西医对比,就失去了脉诊的意义。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诊的是一个证。诊好一个病,你有千百种治法,叫同病异治,是没法确定具体治疗方法的。所以诊病对临床处方用药的意义不大。

但诊证就不同,每个证都能确立治法,但只要确立了治法,处方用药就有依据。有了依据,你就知道汗、吐、下、和、消、清、温、补这八法该怎么用。

所以中医治病的依据是证,而诊脉的目的就是找出证来。

疾病病名有千万种,但中医常见的证型就那几十种。诊证的脉法思维,对治疗疾病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现在病人也很想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医院的设备也千方百计帮病人找病,好像找出病来就很高明。其实从中医角度来看,肝癌、乙肝、肝硬化、肝囊肿,只要是属湿热的,都可以按肝胆湿热来治。

如果非要跟着疾病跑,那你会进入云里雾里去。所以那些高明的中医,他们是抓住证,不会跟着病跑,以不变应万变。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这句话是《内经》的诊脉纲领,怎么别阴阳呢?《内经》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天地是最大的阴阳,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这是天地的阴阳升降运动。而人作为天地之间万物灵长,是阴阳和合的产物。

阴阳升降出入,也合天地之道,升清而降浊。

《内经》曰:“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人体上面七窍是清阳之气出入之地,而下面二窍则是浊阴大小便排出之地。这是以上下来分阴阳,阴阳能升能降。清阳从四肢腠理发出,浊阴归走于五脏六腑,这是从内外来分阴阳,阴阳能出能入。

可见阴阳的运动,既有上下的升降,也有内外的出入。即《内经》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可见人时时刻刻都处于升降出入的阴阳动态转变过程,清阳上升,九窍为用,浊阴下降,六腑通调。呼吸吐纳,皮肤开合,也是清阳浊阴在出入。

所以 治病,调的是这个升降出入,脉诊的也是这个升降出入。升清而降浊,入清而出浊。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