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补虚泄实”论治慢支伴肺气肿末期
肺气肿(emphysema)是指终末细支气管远端的气道弹性减退,过度膨胀、充气和肺容积增大或同时伴有气道壁破坏的病理状态。按其发病原因肺气肿有如下几种类型:老年性肺气肿、代偿性肺气肿、间质性肺气肿、灶性肺气肿、旁间隔性肺气肿、阻塞性肺气肿。肺气肿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目前吸烟、感染、大气污染等是常见病因。肺气肿末期以咳嗽、咳痰、喘息、憋气,甚至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本病可归属于中医“肺胀”末期的范畴,主要是由于肺肾阳虚,水液不化成痰,寒痰瘀阻,损伤心阳,由肺及心。近年来,中医通过辨证论治,并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发作期邪盛标实以宣散祛邪为主,稳定期正气耗损以固本扶正为主。现报道从“补益宗气”角度出发,治疗慢支伴肺气肿末期案例一则,为临床诊治本病提供思路。
临床资料
一、病历介绍
患者,范某,女,85岁,2010年9月21日初诊。主诉:反复咳嗽、咯痰20余年、胸闷气憋5年。
现病史:患者诉今年3月出现咳嗽、咳痰,在它院诊断“肺部感染”后予头孢等抗生素及中药治疗,效果不佳,咳嗽病情反复。刻下症:动则胸闷,气憋、呼吸困难为主,时有咳嗽、咯痰,痰色白质粘稠,难以咯出,口唇紫暗,胃纳一般,夜寐欠佳,口干燥明显,大便便意不难控制,小便短少,口唇紫暗,舌质红暗,苔黄厚腻,脉虚弦滑。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否认肝炎、肺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否认家族遗传性疾病史。
体格检查:双下肢浮肿;两肺呼吸音极弱,未闻及明显干湿性啰音。
二、辅助检查
2010年9月14日南大一附医院肺功能示:FEV1/FVC 60.4%,CT示:1.慢支,肺气肿2.肝右叶多发囊肿。
三、中西医诊断与诊断依据
1.中医诊断(包括病名以及证候诊断)
肺胀:中气虚衰、痰瘀阻肺,由肺及心。
中医诊断依据:患者,范某,女,85岁,诊断为肺胀,由肺及心。本病患者咳嗽咯痰日久,动则胸闷,气憋、呼吸困难,肺气不降,为喘为咳,痰瘀等有形实邪阻于胸肺,气血运行不畅,水液不布,故口唇紫暗,口干燥明显,舌质红暗,苔黄厚腻。肺气亏虚,咳喘日久,肺阳不足,肺的宣发、脾之运化、肾的蒸腾作用失调,以致津液输布失调,水湿内停,胃纳一般,阳虚不能制水,以致双下肢浮肿。四诊合参,依据患者病史,中医辨病为“肺胀”,辨证为“中气虚衰、痰瘀阻肺、由肺及心”证。
2.西医诊断(临床诊断或病理诊断)
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炎伴肺气肿末期。
西医诊断依据:依据患者病史、临床症状及体格检查可明确诊断。
四、干预措施
初诊:2010年9月21日。治法:健脾益气,温肺化饮,化痰祛瘀。内服处方予补中益气汤+生脉散+葶苈子、牡荆子+五苓散+己椒历黄丸+水蛭、土鳖虫、制香附。桂枝茯苓丸×1瓶。具体用药如下:生黄芪30 g、北沙参30 g、桂枝10 g、党参30 g、麦冬15 g、防己15 g、白术10 g、五味子10 g、椒目10 g、升麻10 g、葶苈子20 g、水蛭10 g、柴胡10 g、牡荆子20 g、土鳖虫10 g、陈皮10 g、茯苓15 g、制香附10 g、当归10 g、猪苓15 g、炙甘草10 g、泽泻30 g。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二诊:2010年9月27日。咳喘稍减,咳白粘痰,量少,难以咯出,口不干苦,脸色胱白,形体偏瘦,纳食可,小便通畅、增加,大便通畅,2次/日,纳食可,唇暗,舌质红暗,苔黄白厚腻少津,听诊:双肺底可闻及少许湿性啰音。
此时证属中气虚弱、痰浊郁肺、郁而化热。内服处方予补中益气汤+生脉散+千缗汤+麻杏石甘汤+土鳖虫、水蛭。双丹胶囊×2盒。具体用药如下:党参30 g、北沙参30 g、生石膏30 g、白术10 g、麦冬15 g、土鳖虫10 g、生黄芪30 g、五味子10 g、水蛭10 g、升麻10 g、小牙皂6 g、礞石20 g、柴胡10 g、法半夏10 g、海哈壳20 g、陈皮10 g、生姜3片、当归10 g、麻黄10 g、炙甘草10 g、苦杏仁10 g。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三诊:2010年10月19日。咳嗽,早晚为主,较前减轻,时作时止,上颚干裂,不喜饮,每日咳吐绿痰1~2口,气短不足以息,背部怕冷,纳减,舌质红暗,苔白黄厚腻,脉弦滑。此时证属宗气虚衰,痰瘀气滞,由肺及心。内服处方予补中益气汤+生脉散+千缗汤+麻杏石甘汤+土鳖虫、水蛭。具体用药如下:太子参30 g、麦冬15 g、五味子10 g、小牙皂6 g、法半夏10 g、生姜3片 葶苈子15 g、青皮15 g、莱菔子15 g、陈皮10 g、槟榔10 g、卫矛15 g、牡荆子15 g、生大黄10 g、桃仁10 g、红花6 g、苏子10 g、白芥子10 g、黄芩10 g。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四诊:2010年10月26日。患者症状趋于稳定:诉动则气促,稍有咳嗽,咯白粘痰,量不多,纳食差,多食引腹胀,口不干苦,咽燥,时有尿血,无尿痛,大便不畅,1次/日,双下肢浮肿,唇暗紫,舌质红暗,苔黄白腻而干,脉虚弦滑。听诊:双肺呼吸音减弱,未闻及明显干湿性啰音。改中益气汤+麻黄附子细辛汤+苓桂术甘汤+泽漆汤+葶苈子、牡荆子、青皮、薤白、川芎、泽泻。具体用药如下:党参30 g、生麻黄10 g、法半夏10 g、白术10 g、熟附子10 g、生姜3片 生黄芪30 g、细辛3 g、五味子10 g、升麻10 g、茯苓30 g、葶苈子20 g、柴胡10 g、桂枝10 g、 g、牡荆子20 g、陈皮10 g、泽漆15 g、青皮15 g、当归10 g、石见穿20 g、薤白15 g、炙甘草10 g、黄芩10 g、川芎19 g、泽泻20 g。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五、疗效转归
经服用中药治疗1月余后,电话回访了解到患者咳嗽咳痰等症状已无。嘱患者避风寒,畅情志,节饮食,慎起居,如有病情变化则及时复诊。
临证体会
肺(卫)阳虚是肺胀发病基础,痰瘀伏肺是其“夙根”,心肾阳虚是心悸水肿的主要病因。治疗总则为:祛除外邪,截断病势;涤痰化瘀,去其“夙根”;温补肺肾,防止复发。并分发作期和缓解期辨证论治[4]。卫阳虚则易感寒邪,肺气大伤,进一步损伤肺阳,以致津液输布失常,津液不化,聚而为痰,痰阻气机,血行不畅致痰瘀互结,阴邪停聚体内,损伤心阳,心阳不振,血脉无以温煦而见咳喘不能平卧、胸闷气憋、口唇紫暗。心肺俱损,水气无以温化,聚而成肿。
本案患者慢阻肺病程长,病情易反复发作,此次发病经治疗后处于慢阻肺稳定期。其稳定期的症候表现为虚实夹杂之证,气短、乏力、肢冷为气阳虚弱之候;痰不易咳、唇舌紫暗为痰瘀伏肺之象。治疗上初诊选用补元汤固本培元,温阳益气以治疗慢阻肺本虚;合用千缗汤、桂枝茯苓汤涤痰祛瘀,以除痰瘀伏肺之标实。虚实并治,则扶正不碍邪,祛邪不伤正。慢阻肺是慢性进展性疾病,始于卫气虚,重于宗气虚,危于元气虚,气虚贯穿慢阻肺的始终。久咳伤肺致气阴两虚,肺主气,肺气受损,故气短懒言、神疲乏力;阴伤而津液不足以上承,则咽干口渴,咳嗽日久伤肺,气阴不足者,亦可见上述征象,治宜益气养阴生津。方中人参甘温,益元气,补肺气,生津液,是为君药。麦门冬甘寒养阴清热,润肺生津,用以为臣。五味子酸温,敛肺止汗,生津止渴,为佐药。二药合用,一补一润一敛,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敛阴止汗,使气复津生,汗止阴存,气充脉复,故名“生脉”。《医方集解》说:“人有将死脉绝者,服此能复生之,其功甚大。”至于久咳肺伤[5],气阴两虚证,取其益气养阴,敛肺止咳,令气阴两复,肺润津生,诸症可平。《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云:“咳而喘,不渴者,此为肺胀,其状如肿”,佐以葶苈子、五苓散温阳化水[6]。用水蛭治喘咳[7],究其因,据《中药大辞典》记载,水蛭主要成分有水蛭素,能阻止凝血酶对纤维蛋白原之作用,阻止血液凝固。同时还可分泌一种组胺样物质,因而可以扩张毛细血管。故《本经》亦谓能“主逐恶血,或瘀…”既治瘀阻,又能改善毛细血管供血,缓解气管平滑肌痉挛,使气机通畅,缓解喘咳的发作,起到“标本同治”的作用[8]。
元气为气阳之根。元气者,气之本原,为气阳之始生。《难经·八难》云:“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慢阻肺损及元气,多属危重阶段,常见衰败之证,病属难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