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证治疗胁痛的经验
常见的疼痛有多种,而大都与肝有关,因为“肝脉行身之侧”,如肝气郁结,肝络不和、肝胃不和”等。其它则肺络不和,亦能发生胁痛。其鉴别点:凡胁痛与咳有关,咳引助痛者,多属肺络不和;与咳嗽无关,或无咳嗽的胁痛,则多属肝病。如由肝气郁结者,则多郁郁不乐,善呔息而胁间隐痛,其痛或左或右,攻撑而痛,或痛或止,或轻或重,且多与情绪有关,此症多见于肋间神经痛。肝络不和者,多痛有定处,其痛多在右侧胁肋,痛处拒按,痛无休止,或轻或重,甚则胁下有痞积可扪及。此证多见于急、慢性肝炎,胆道感染,慢性胆囊炎。胆石症亦有见此证者。肝胃不和者,脘连胁痛,痛则噫气乃快,或有干呕,其痛以脘痛为主,脘不痛则胁亦不痛。此证多见于溃疡病,胃神经官能症,神经性胃痛等病。
我治胁痛,肺络不和者,如属风寒犯肺的咳嗽胁痛,可用杏苏散。方中桔梗、枳壳,对这种胁痛最佳,两味药名枳桔散,可治胸胁痛如刀刺之。如属饮邪阻络,无表证而咳引胁间疼痛,痰白而稀者,常用张景岳的六安煎(二陈汤加炒白芥子、苦杏仁)有效。咳剧者,加炙百部10~15克;咳而且喘,再加炙款冬花10~20克。以上两种情况,常见于急慢性气管炎合并肺气肿过程中。如属饮留胁下的悬饮,多数为渗出性胸膜炎、结核性胸膜炎等。咳唾引痛,呼吸困难者,可用十枣汤;干性胸膜炎,…照六安煎,方中炒白芥子,可重用12~15克;有寒热者,则用小柴胡汤加桔、积壳、炒白芥子,寒热退去再用六安煎。因胸膜炎多属结核引起,余又常在方中加入律草30克左右,此药有较好的抗作用。
肝气郁结证,以四逆散合金铃子散为主,兼热者见口苦、心烦、脉弦数,加丹皮、焦山栀;兼寒者见口淡不,思睡神困,脉弦缓,加法半夏、吴茱萸。胁痛较重或服上方不效者,再加生代赭石15~30克先煎,或再加入醋炒青皮5~10克。此证多见于肋间神经痛。慢性肝炎有此证时,亦可用此方法来治疗。
肝络不和证,亦可以四逆散为基础,胁下痞硬有块,疼痛者,可加京三悛,整甲消痞,加生代猪石、制乳香、制没药止痛,还可加入郁金、延胡,则止痛之功更。此证多见于慢性肝炎。
肝门不和之胁痛,多发生在一般消化不良及溃疡病过程中。这种胁痛的特点为院连胁痛。其实院痛是其主证,而胁痛乃由胃病牵引所致。这种胁痛多同时有气,戚呕吐。治疗此证,常用旋复代精汤和胃平肝、降逆。寤有定处、定时者加制乳、没、延胡案;痛而呕酸苦者,加黄连、吴茱英;胁痛重者,加酒炒白芍、醋炒膏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