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看病精细度的临床经验
一则为姜用不同方法炮制,功效也大不相同。二则为口干与口渴的辨治。三则为当归芍药散的拓展应用。四则为迟、数脉兼有的意义。有多少是你以前的盲点?
姜的七种用法
余有暇常去中药房,见调剂某以干姜顶替生姜,余曰不可,调剂不解其故,以为姜本一物,有何异乎?余曰:姜有七种用法,若以羊易牛,则失其治疗意义矣。调剂请述其详。
余便曰:一曰生姜,即鲜姜又名子姜,辛温走散,能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又善能解药毒。
二曰煨姜,即将生姜用湿纸包裹,于红火灰中煨之略熟,因嫌其过散而煨之。
三曰干姜,亦即老姜,其性守而不走,善于温中散寒而止痛。
四曰炮姜,即将干姜在锅中炮炒而成,去其燥烈之性,使其温而不燥。
五曰姜炭,即将干姜炒黑成炭,有温经止血之用。
六曰姜皮,即鲜姜之外皮,功能辛散而利水,五皮饮用以走皮助阴。
七曰姜汁,即生姜捣碎拧取之汁,与生姜作用略同,但祛痰作用尤著。
此姜之七种用法也。调剂称善,言当铭记弗谖。
口干与口渴辨
临证常遇到口干不欲饮、口渴思饮者,如何辨别口干与口渴?这是辨证的关键。
一般地讲:口干而思饮者,是谓消。乃因脾阳旺盛,能化气行水,水不积留;或热盛津耗,津液不足,需饮水以自救,故口干而思饮也。口干而不欲饮者,其因有二,一是气郁,一是湿滞。
所谓气郁者,是由气机不畅,蒸化受阻,津液不能输布,故口虽干而不思饮,治宜舒畅气机,疏肝解郁;
所谓湿滞者,是由太阴湿邪留连、阻遏脾阳,不能化津而上奉,则见脘腹满闷,纳运不佳,故亦口干而不思饮,治宜温运脾阳,化湿利水。此辨口干与口渴之大要也,然也必须脉证合参,方能辨出真伪,不能概以口干为热而论治也。
当归芍药散的临床体会
当归芍药散,为《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并治篇》中之方。其方药简而配伍精,有调血解郁、健脾祛湿之功;用于妇人妊娠之腹痛、肿满诸病,效果均佳。历代医家对此方之主治与应用多有发挥。
如《方函口诀》云:“此方主治痛甚而在腹也”。《和剂局方》云:“常服通畅血脉,不生痈疡,消痰养胃,明目益津。”《类聚方广义》云:“眼目赤痛,其人心下有支饮,头眩涕泪,腹拘挛者,亦宜此方。”
综观以上论述,本方不限于怀妊腹痛,而对贫血、水肿、腹痛,以及眼目诸疾均有卓效。十余年来,余应用此方治疗妊娠水肿,原方去泽泻,加杜仲、川断、黄芩;治疗习惯性流产、胎动不安,原方去泽泻;加熟地、柏仁、枣仁、陈皮、黄连、甘草,治疗血虚萎黄、心神不安;以白术易赤芍,加生蒲黄、通草,治老年前列腺肥大、小便不利等证,均收到显著效果。此余临证之点滴体会也。
迟、数脉不纯主寒、热
迟脉与数脉,是指脉来至数之多少而言。一息三至为迟,一息六至为数。《脉经》言“迟数定寒热”,此乃一般而言也。但有部分患者,如心脏衰弱,其脉来亦数;又有心血痹阻者,脉来亦迟;当视其证而辨矣。盖迟数之脉要在滑涩与有力无力之间而判断之:数滑而有力者则为热,数滑而无力者则为虚;迟涩而有力者为血瘀寒凝,迟涩而无力者则为血虚营空。
故诊脉者,既要知常,又要达变,既要知主脉,又要知兼脉,摸索日久,心领神会,指下自可了然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