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肝硬化怎么治
什么是肝硬化?
肝硬化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弥漫性肝细胞变性坏死、肝细胞异常再生、肝内血管新生、肝脏纤维组织大量增生和假小叶形成为组织学特征的慢性进行性疾病。在我国引起肝硬化的主要病因是肝炎,其中以慢性乙型肝炎多见。
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提高肝炎肝硬化疗效的重要途径,其能够提高肝纤维化、肝硬化的逆转率,降低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率,减少肝硬化患者肝细胞癌的发生率,提高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五年生存率。
如何认识肝炎肝硬化?
肝炎肝硬化病理因素复杂、病位多端,病机总属本虚标实,本虚责之肝、脾、肾虚损,标实以湿热瘀毒郁结为主,且虚实常相因为患。
在各种类型慢性肝炎逐渐发展到肝纤维化、肝硬化代偿期和失代偿期的过程中,正虚与邪实之间相因为患,既有因实致虚,也存在因虚致实,虚实夹杂,使得病情复杂难治。
不同患者在不同阶段邪实与正虚表现出的主次、轻重、标本、缓急等并不相同。临证当以虚实病机为纲,详辨邪正虚实,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把握虚实兼夹的不同状态,分清病机主次。
肝炎肝硬化如何治疗?
根据肝炎肝硬化正虚邪实的病机特点,治疗以清化邪实、补虚扶正为总则,清化湿热瘀毒治其标,培补肝脾肾治其本。因该病不同阶段的虚实病机各有侧重,治疗应把握扶正与祛邪的尺度。
肝炎肝硬化早期
肝炎肝硬化早期多属肝硬化代偿期,此期以邪实亢盛为主,正气尚未虚。患者一般无明显特异性临床症状,亦可出现身目俱黄,口干口苦,胁肋疼痛,恶心呕吐,脘腹胀满,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或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数等症状。
治法:清化湿热瘀毒、兼顾调理脾胃
方剂:茵陈蒿汤合鳖甲煎丸加减
药物组成:茵陈20 g,虎杖15 g,垂盆草30 g,赤芍10 g,牡丹皮10 g,丹参10 g,醋北柴胡5 g,郁金10 g,醋鳖甲15 g (先煎),炒鸡内金10 g,炙甘草3 g。
按语:方为清化湿热瘀毒基本方,方中茵陈、虎杖、垂盆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赤芍、牡丹皮、丹参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柴胡、郁金疏肝解郁,郁金还兼顾活血化瘀、利胆退黄。 湿热瘀毒易耗伤肝阴,鳖甲功善滋养阴血,同时可软坚散结消癥;鸡内金健运脾胃,炙甘草补脾和胃兼调和诸药,二者配伍以防寒凉药物碍胃。全方重在祛除湿热瘀毒之邪,邪气除则气机畅,气郁亦得解,同时兼顾调理脾胃,以顾护后天之本。
肝炎肝硬化中晚期
肝炎肝硬化中晚期多属肝硬化失代偿期,多见虚实夹杂证,肝脾肾三脏虚损,湿热毒瘀郁羁留,治当虚实兼顾,清化湿热瘀毒的同时,分别调补肝脾肾。
肝脾不调
临床见胁肋隐痛,疲劳乏力,脘腹痞满,纳差,口干口苦,肝脾肿大,便溏,舌红或暗红,苔黄腻,脉细弦滑等
治法:清化湿热瘀毒、疏肝健脾
方剂:清化湿热瘀毒基本方配伍六君子汤加减
药物组成:垂盆草30 g,地锦草15 g,鸡骨草15 g,白花蛇舌草20 g,苍术10 g,黄柏10 g,赤芍10 g, 牡丹皮10 g, 丹参15 g, 醋鳖甲10 g(先煎),醋北柴胡5 g,炒鸡内金10 g,太子参12 g,党参10 g,麸炒白术10 g,茯苓10 g,法半夏10 g,陈皮6 g,青皮6 g,山药15 g,焦神曲10 g,砂仁3 g(后下),炙甘草3 g。
按语:方中垂盆草、地锦草、鸡骨草、白花蛇舌草、苍术、黄柏合用共奏清热解毒,祛湿退黄之功;赤芍、牡丹皮、丹参、鳖甲活血化瘀消癥;鸡内金、太子参、党参、白术、茯苓、陈皮、青皮、山药、焦神曲、砂仁共奏益气健脾助运之功,理脾重于补脾,可防滋腻碍胃、生湿;法半夏燥湿散结;柴胡疏肝解郁又可引诸药入肝经;炙甘草调和诸药。全方清热祛湿,化瘀解毒,疏肝益气,健脾助运,扶正与祛邪并重。
肝肾阴虚
临床见肝区隐痛,眩晕耳鸣,眼目干涩,腰膝酸软,手足心热,遗精,盗汗,舌暗红,苔薄黄腻,脉细弦数等
治法:清化湿热瘀毒、滋养肝肾
方剂:清化湿热瘀毒基本方合一贯煎、二至丸加减
药物组成:垂盆草30 g,夏枯草10 g,老鹳草15 g,牡丹皮12 g,丹参12 g,醋鳖甲15 g(先煎),地骨皮12 g,生地黄12 g,山萸肉10 g,枸杞子10 g,酒女贞子10 g,墨旱莲10 g,北沙参10 g,麦冬10 g,石斛10 g,川楝子10 g。
按语:方中垂盆草、夏枯草、老鹳草清热化湿解毒;牡丹皮、丹参凉血活血化瘀;鳖甲、地骨皮滋阴泻火;生地黄、山萸肉、枸杞子、女贞子、墨旱莲滋养肝肾;北沙参、麦冬、石斛养阴生津;川楝子疏肝行气兼清泻肝火。全方清补并用,用药偏于凉润,以防温燥伤阴。
肝脾肾俱虚
随着肝炎肝硬化病程不断进展,湿热瘀毒郁留恋不去,正气愈虚,出现肝脾肾俱虚,可见畏寒肢冷,面色萎黄,疲乏无力,精神倦怠,少气懒言,腰膝酸软,纳差,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淡暗,苔少或薄黄腻,脉细弦数等。
此时正虚成为病机矛盾的主要方面,但结合具体临床表现,应属大实大虚之候,仍应祛邪与补虚并用。
治法:清化湿热瘀毒、益气养血
方剂:补中益气汤配伍清热祛湿、化瘀解毒之品加减
药物组成:党参10 g,太子参12 g,北沙参12 g,黄芪12 g,当归10 g,麸炒白术10 g,茯苓10 g,炒神曲10 g,炒鸡内金10 g,鹿角6 g(先煎),枸杞子20 g,酒女贞子12 g,墨旱莲12 g,石打穿20 g,白花蛇舌草20 g,山慈菇12 g,片姜黄10 g。
按语:方中党参、太子参、北沙参、黄芪、当归益气补血养阴,以助正气恢复;白术、茯苓、神曲、鸡内金健脾益气,复气血生化之源;鹿角、枸杞子、女贞子、墨旱莲滋补肝肾;石打穿、白花蛇舌草、山慈菇、片姜黄祛除湿热瘀毒之邪,邪去才能正安。全方用药以扶正为主,使肝脾肾气血阴阳得调,补益药物宜用平补之品,如党参、太子参、茯苓等均为性味甘平之品,平补而不滋腻助邪,慎用温燥之品,以免耗伤真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