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脱发内服外治综合治疗
脂溢性脱发
01病因病机
脂溢性脱发,多因头皮油腻或白屑增多伴脱发,犹如虫蛀而致,又称蛀发癣。
以往医家认为本病初期多以血热风燥、脾胃湿热为主,后期可出现阴血耗伤、肝肾不足之证。在岭南地区本病发病的中心环节是肝肾不足。肝藏血,主疏泄,发为血之余;肾藏精,发为肾之华。肝肾互为子母,乙癸同源,精血互生。若肝肾得养,则精足血旺,毛发生长旺盛;若肾精耗伤,肝不藏血,毛发失其滋养,故见发枯脱落。岭南气候炎热,湿邪较重,加之现代人生活紧张,精神压力大,七情所伤,损及肝肾,致虚火上炎,相火过旺,气血失和,肌肤毛发失荣,成为诱发或加重本病的重要因素。
02经验方介绍
诊治脂溢性脱发以肝肾不足为其本,血热风燥为其标,治以平调阴阳为则,拟滋补肝肾为法。《岭南卫生方》言:“岭南既号炎方,而又濒海,地卑而土薄。炎方土薄,故阳燠之气常泄,濒海地卑,故阴湿之气常盛。”结合岭南地理气候特点,本病治疗在滋补肝肾的同时还需兼顾清热利湿。
方用二至丸加味,平补肝肾治其本,凉血清热治其标。
基本组方:女贞子20g,旱莲草15g,松针15g,蒲公英20g,桑叶15g,生地黄15g,丹参20g(后下),蔓荆子15g,桑椹20g,桑寄生15g,茯苓20g,布渣叶15g,薄盖灵芝15g,昆布15g,甘草10g。
方以女贞子、旱莲草、桑椹、生地黄、桑寄生、昆布滋补肝肾,丹参清热活血,布渣叶、茯苓清热利湿,松针、蒲公英养发生发,蔓荆子、桑叶疏风散热止痒,薄盖灵芝平调阴阳,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平补肝肾,滋阴除湿,清热活血,养发生发之功。
03辨证加减
在辨证的基础上,脾肾两虚者选用芡实、菟丝子、益智仁健脾补肾;肝肾不足者选用沙苑子、覆盆子益肾填精;湿热内蕴者选用茵陈清热除湿。还常用桑叶治疗头皮油腻,《本草纲目》记载桑叶主治“劳热咳嗽,明目长发”,《神农本草经》谓桑叶主治“寒热出汗”,桑叶能除寒热,入膀胱而有燥湿之性,故可用于减少相火过旺导致的油脂分泌,同时促进生发。另一方面,选北沙参配合桑叶用于平素头皮干燥、油腻交替的患者,因沙参秉金水之精气,益肺气于皮毛,故毛发得养。
04岭南特色用药
结合岭南的地理气候特点,常加减运用岭南中草药治疗本病。布渣叶,味微酸,性凉,归脾胃经,有消食化滞、清热利湿之功,尤其适用于儿童,湿热兼食积者亦可选用。其他岭南道地药材的加减:白花蛇舌草、积雪草化湿解毒,肿节风、石上柏解毒活血,木棉花、火炭母清热祛湿等。
05内服外治综合治疗
在内服汤药的同时,配合适当的外治,往往事半功倍。临床治疗脂溢性脱发常采用综合疗法,注重整体辨证,内外合治,标本兼顾,尤其注意调节阴阳平衡以增强身体免疫功能。中医外治法包括梅花针叩刺配合TDP高效电磁波照射、丹参穴位注射等。梅花针叩刺配合高效电磁波照射可以疏通经络、运行气血、改善脱发区血液循环。
王清任《医林改错·方叙》认为血瘀是脱发的病因之一,原文载:“伤寒、温病后头发脱落,各医书皆言伤血,不知皮里肉外,血瘀阻塞血路,新血不能养发,故发脱落。无病脱发亦是血瘀。”丹参穴位注射于足三里功在清热凉血、活血化瘀、调补脾胃,与梅花针叩刺配合高效电磁波照射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临床中发现,大部分脂溢性脱发患者工作紧张、作息不规律,故注重改善患者睡眠质量,阻断恶性循环,常用七叶神安片、乌灵胶囊等口服以养心益气安神,并配合中药沐足、穴位按压(嘱患者将中药煎剂第三煎用于睡前浸泡双足,并按压神门、劳宫、涌泉等穴位)。
促进头发生长方面,让患者以手指指腹轻敲头顶部、两侧额角,早晚各1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助于毛发生长。饮食调护及养生作息方面,叮嘱患者少食甜食及油腻、燥热的食物,注意休息,避免过度紧张和熬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