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肺达肝的理论与临床


舒肺达肝法,是我多年来的医疗经验,肺主诸气,调节脏腑的功能,经云:“肺者相傅之官,制节生焉”。这说明了肺对人体活动的重要性。肝为藏血脏器,疏畅人身血液之流通,主管人们对事物的分析和判断,经云:“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这说明肝在人体中对人的思维和毅力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脏器。在人的正常生理状态中,体内气血的活动能够保持-定的生理平衡,关系肝肺两个脏器的功能相互制约,这就是所谓相反相成之理。

(一)气乱生百病,调理寻肝肺

祖国医学十分重视气化,“生化之道,以气为本……人之有生,全赖此气”,气一乱,百病丛生。我本此思想在临床上,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都注意脏腑的气化功能。所以,在治疗疾病时,强调展运气机,注重肝肺气机的宣降条达。肺朝百脉,气贯五脏,为宗气出入之所,气机升降之枢。肺失宣降,内脏诸气无法升降,血液中的浊气无法排泄。血液的流行之所以能达周身,全靠肺气之输送。所以前人说:“肺主诸气,运行不息,如天行之健”。又说:“诸气郁皆属于肺”,这说明肺气关系人体的生理状态和病理变化至为重要。肝主疏泄,性喜条达,主藏血液,为情志调节之枢。内脏之气的舒展,气血的和平,精神的活跃,水谷的代谢,皆有赖于肝气的条达疏泄。肝肺之气调,则诸气皆调,肝肺之气乱,则诸气皆乱。气乱生诸病,诸病在发生、发展、转归过程中又易乱于气。所以许多疾病,都与肝肺气机不达,有着这样或那样,间接或直接的密切关系。有些疾病,多方治疗无效,看来复杂,但若从舒肺达肝着手,把握应变,均能取得满意疗效。

(二)着眼通展,药贵轻灵

气血以通行展运为顺,展运之法,不在重剂,妙在根据脏腑的生理特性,寻其郄窍,巧转千钧。特别是舒展肝肺气机,用药尤重轻灵。盖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清肃之体,难任味;肝为刚脏,不胜燥烈,舒柔之质,难负滋腻,故凡大苦大寒,大温大热,大辛大燥,大甘大腻之药,皆非所宜。欲使肺舒肝达,必须注意寒温适中,宣补适中,滋养适中,疏利适中,才能遂其宣降条达之性。在这方面,我是深有体会的。我日常治病,多用黄芪、北沙参、桔梗、甘草、桑叶、枇杷叶、银柴胡、浙贝母、青蒿草、白头翁、白芍、地骨皮、川、香附、防风、荆芥……等辛平甘润,轻清灵活之品。方中黄芪、北沙参合用,不寒不热,味薄气清,补肺益气而不壅滞,桔梗、甘草苦甘合化,开提肺气而不耗散;白芍、地骨皮甘寒清润,养血柔肝而不滋腻,香附、川楝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疏肝解郁而不温燥;桑叶、枇杷叶、银柴胡、浙贝母、青草、白头翁均皆清凉灵活,清肺凉肝而不遏郁,防风、荆芥辛平甘润,宣畅肝肺而不辛烈。药不在多,贵在精灵,识此妙法,泛应曲当。

(三)舒达肝肺,兼顾其它

百病生于气,以气郁为多,气郁诸病,又以肝郁不达者为多,肝郁不达,又以肺气不畅者为常见。肺气不畅,与肺虚无力有关;肝郁不达,与肺虚不宣有关;欲开肺气,必须补肺,欲达肝气,必先舒肺,补肺才能制肝,舒肺才能达肝。所以我在舒展肝肺气机的处方中,几乎每方都是黄芪、北沙参、桔梗、甘草并用,一补一开,以舒张肺气。其中黄芪、北沙参均为等分,用量也较重,银剂从20~50克不等。由于平淡之药,非重用难建奇功。其它清肺、凉开、柔肝、疏肝诸药,则因证而施,不必悉用。并适当照顾兼证,根据病情,辅以它药,广泛用于许多病证。兹就治疗某些常见疾病的处方,例举数则,以示加减变通之法。

1,治妇科疾病,月经不调常用药:黄芪、北沙参、桔梗、甘草、青蒿、桑叶、白头 翁、丹参、香附。女子以血为本,治妇科诸病,以理血为主,故四物汤为妇科常用方。我意以调气为主,从肝肺着眼,制立此方以代逍遥散,因逍遥散药偏辛温,着重行气活血。妇科月经不调诸证,以肺虚肝郁,血热血滞者为多。此方以舒肺达肝,清肺凉肝为主。略佐丹参,活血行滞,用之临床,每收效验,这是在治妇科病中,另辟一法。

2。治痢疾,里急后重常用药:

黄芪、北沙参、桔梗、甘草、青蒿、枇杷叶、白头翁、白芍、黄连、焦山楂。

肝热下迫,热痢下重,用黄连、白芍、白头翁、焦山楂这是常法。伍以黄芪、北沙参、桔梗、甘草、青、枇杷叶,舒肺达肝,清金平木,上下同治,古方新法,寓意其中。尿道感染、尿频尿急,与痢疾同源异流,亦守此法。去焦山楂、青酱、枇杷叶,加桑白皮、地骨皮、银柴胡,清热熄风养肝肺之阴,白茅根清利湿热,制止频急。

3。治湿温,湿遏热伏常用药:

黄芪、北沙参、桔梗、甘草、青蒿、浙贝母、子、朴、石昌蒲、白茅根。

湿温病,一般多是以三仁汤、甘露消毒丹加减。从历年临床实践经验中,我认为:湿温病,湿遏热伏,气机不畅,三焦不利之证,不益气宣肺,气机何以通展?湿热何以透达?不舒肺达肝,三焦何以通利?湿热何以下渗?因而制订此方,以治湿温病,湿遏热伏,肺虚不透及用三仁汤、甘露消毒丹无效之证。此方除有三仁汤开上、畅中、渗下和甘露消毒丹清热化湿之功外,还具有益气透达之力,用之得当,效若。

4。治坐骨神经痛常用药:

黄芪、北沙参、桔梗、甘草、桑寄生、玉竹、生地、熟地、龟胶、黄连、田三七粉。肝主筋,肝郁化火,灼伤阴液;血不养筋,则筋脉痿痹疼痛,余对此证的治疗,首应开肺,肺气不开,则肝气不达,郁火不清,肺气不开,输泄无权,则津液不布,筋脉失养。余积四十余年的临床经验,以此加减,治疗某些已用祛风湿、利关节及舒筋活络之药无效的坐骨神经痛而收治效。喻嘉言治疾证,有“金代木荣”之法,着眼肺热。余侧重肺虚,源同流归,或可补前人不足。

5.治情志所伤,悲忧气消,精神委顿,神志昏惯,甚或惊恐易怒,烦躁闷乱方:

青蒿、黄芪、北沙参、甘草、桔梗、黄连合甘麦大枣汤,酸枣仁汤加减。

悲忧伤肺,肺气无权,肝气不升,脾气不运,心气不调五脏气馁,势所必然。但肺为主气之枢,肝为精神调节之所,肺运无权,肝气不达,肝郁化火,则情志暗伤。故治此证,当以宣畅肺气,条达肝气为主,适当辅以运输脾气、和调心气之品。肺气无权,肝气不达,专于安神镇静是无济于事的。故于甘麦大枣汤、酸枣仁汤醒脾养肝的基础上,重用川芎,振升肝气,配以黄连泻火平木,更加黄芪、北沙参、桔梗、甘草运输肺气,气机一转,五脏机能正常,精神自振。

病案举例

例一:虚弱性病证

徐xx,女,60多岁,家庭妇女。身体虚弱,神不振,经常感冒,咳嗽有痰,鼻塞流涕。每日下午七时,头面出汗,有时扩展到上半身。汗出时,全身烦躁发热,汗出后全身怕冷,整天畏寒,畏风,畏冷水,舌于口燥不欲饮,手心发热,一身酸痛,夜晚口干口苦,自觉有血腥气味,食纳无味,食甘发酸,少气懒言,四肢无力,面色晓白,形容,夜尿多,大便、体温无变化,舌苔白厚而粗糙,舌质淡,两脉沉细。西医检查,未发现异常,有时给点助消化药或营养药。中医有主气虚感冒的,用玉屏风散加味;气血两虚的,用八珍、十全加减;也有从阳虚或阴虚论治的。历经数年,久治不愈。

此证比较复杂。气虚有食滞,血虚有热,肺气无权,肝虚不达,脾虚不运等型。补气难用甘温,壅气助燥;补血难用滋腻,滞脾呆胃。补者,调其虚实,和其顺逆也。本证治疗,宜以益气舒肺,养血调肝,运输脾气为主。肺舒肝达,脾气运转,则气血有生化之源,郁热有透达之路,遮几热可清,汗可止,食可化,苔可退。处方;黄芪30克,北沙参30克,桔梗10克,甘草3克,浙贝10克,白芍10克,地骨皮10克,淮山30克,神曲10克,炒谷芽10克。连服5剂,汗渐止,烦渐除,稍退,食稍进。二诊、三诊俱守原方加减,渐趋康复。后以参苓白术散加减收功。此方黄芪、沙参补肺益气;桔梗、甘草舒肺达肝,淮山、神曲、谷芽,一补一消,运输脾气;白芍、地骨皮,养血柔肝;浙贝母解郁散结。且白芍配桔梗,一敛一开,舒肺而不耗气;甘草合白芍,酸甘化阴。全方不寒不热,不壅不腻,补气养血,运脾达肝,主次分明,兼顾全面。补气不用党参者,嫌其甘壅;补血不用归、地,防其腻滞;补脾不用白术,恶其温燥也。

例二:精神病证

陈xx,男,28岁,工人。因受刺激,忧思成疾,遂成精神病症。神志紊乱,举动失常,食欲减退,夜寐不安,舌上无苔,脉象弦涩。经服中西药品,病仍不解,病情逐渐加重,不认亲疏,拒诊打人。

此证系属肝脾气郁,肺失制节。脾主思,思则气结,气结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肺气不舒,肝气不达,郁而生热,心经受害,故症见食欲不振,夜寐不安,神志紊乱,举动失常等等。舌上无苔是里虚之象,脉弦涩是气郁血滞之证。本证治法,当以宣畅肺气,运行脾气,条达肝气,清泄心气为主。因肺舒肝达,脾气运转则心气和畅,气血流通无阻,郁热有透达之机,庶几情志清,烦可止,味口开,神可安。处方:青10克,黄芪30克,北沙参30克,柔叶10克,桔梗10克,甘草3克,厚朴10克,焦栀子10克,石菖蒲6克,黄连10克。只服两剂,神志清醒,要求服药,能自动散步。二诊按照原方加减,连服5剂,渐趋康复。后用清肺养肝之品,以善其后。此方黄芪、北沙参一阴一阳,益气清肺,树其清肃之令。桔梗、甘草辛苦甘凉,开提上焦,解散肺郁,由此肝气能达,脾气能运。青蒿、桑叶轻清透达肝胆之气,令郁热有放散之路。厚朴、子一升一降,运行脾气,清泄在里郁热。菖蒲、黄连芳香透络,除烦安神。本方是按脏腑机制之理组成,不是机械地专补耳。

例三:妇科病证

袁xx,女,40岁,干部。原有胃溃疡病,不能食糖,食则泛酸。胃中嘈杂,喜暖畏寒,气力不足,易于感冒。1982年2月,经水适来,劳力过度,经水遂止,小腹作胀,净后四、五日,经水复至,量较多,延至十余日不净,间或下红黄水气带腥臭。曾经他医给予补中益气汤,小腹反胀,饮食乏味,精神不振。西医疑为早期子官肌瘤。

此证为肺虚肝热,瘀浊内阻,治以补肺平肝,清热化浊处方:黄芪30克,北沙参30克,白头翁20克,青10克,10克,甘草3克,黄连10克,薏苡仁30克,焦山30克,石蒲6克。连服5剂,腹胀减轻,精神转振,口味转佳,红黄浊液、气味渐清。二诊、三诊均守原方加减,病情好转,现已康复。此方治法仍以益气舒肺,条肝运脾为主,稍作变化,药症契合。盖湿浊瘀阻是由肺虚不能舒展,肝郁不能条达所致。特别是妇科病症多是心胸不舒,情志不遂的。所谓思则气结,忧则气郁,久则气郁血滞,气变为湿,血变为浊。此病如不舒肺达肝,则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单用升提,等于闭门留寇;专事攻逐则正气未免更伤,病反加重。是以制立此方,扶正而不碍邪,祛邪而不伤正,立法精当,自必有效。例四:眼科病证

王xx,女,45岁,干部。自诉两目模糊,视物不清,特别是左眼模糊尤甚,目眶作胀,心烦胸闷,左下肢浮肿,呼吸气少,小便有热感,并有痔疮,脉沉细,舌润无苔。西医诊为白内障。

此证系肺气不足,肝经有热所致。根据五行生克制化之理,属于金虚不能制木,水虚不能涵木。目为肝窍,肝血虚则虚火上升,目失所养,故视物不清。治法主以舒肺达肝,养阴明目。处方:青蒿10克,黄芪30克,白头翁15克,北沙参30克:桑叶10克,桔梗10克,甘草3克,白芍10克,黄芩10克,生地30克,珍珠粉3分。连服5剂,两目清爽,下肢肿消,目眶胀减,气力较充,头亦不痛,但下肢仍有酸感。二诊、三诊俱照原方,共服10剂,两目重明,诸悉痊愈。以杞菊地黄丸巩固疗效。

为了开创中医学术交流新局面,促进中医事业的发展未敢嘿尔而息,特爰笔成编,提供读者参考。由于笔者学识空疏,不当之处敬请指教。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