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的冬病夏治之道
冬病夏治的理论滥觞于《黄帝内经》。作为《黄帝内经》核心治则“因时制宜”的具体治法体现之一,冬病夏治在现代中医诊疗中仍旧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何为“冬病”“夏治”?
“冬病”一词简单理解是指在冬季易发、复发或加重的疾病,如哮喘、某些内伤咳嗽等。从“天人合一”及“象”的角度来看,“冬病”应冬季之象。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言,“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闭藏即阳气内藏之意。由此可见,“冬病”多为陈寒固冷积于里,阳气虚于内之病。
“夏治”即于夏季三伏时令阳气最盛之时采取的治疗方法。现代冬病夏治之法始于《张氏医通》的贴敷法,其有两大特点:一者,以外治法为主,兼施内治;二者,用温阳补益的方法培本固源。
为何“冬病”要“夏治”?
冬病夏治之法所体现出的《黄帝内经》之理有三:一为治未病之理,二为治本之理,三为春夏养阳之理。
治未病之理:
《易经》有言“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冬病”于冬季发病,而我们采用“夏治”的方法预防,体现了“治未病”的思想。正所谓亡羊补牢虽为时不晚,然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则有备无患,此为上工之治。
治本之理:
再者,《素问·标本病传论》提出“间者并行,甚者独行”的治则,“间者”为病情轻浅,病势缓者,故可标本兼治;“甚者”为病情深重,病势急者,故须先取其本或先取其标。后世将其引申为“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此处的急与缓则是指病情的急与缓。“冬病”病性多为本虚标实,夏季时病情和缓,则以本虚为主要矛盾。故“夏治”之法为治本之法。夏季治本,冬季标证将少发作甚至不发作。
春夏养阳之理:
除以上两者外,冬病夏治之法最核心的理论源头在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的“春夏养阳”论。《黄帝内经》云,“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世间诸病皆因阴阳失和而生,而“夏治”之法实为顺四时以调整阴阳之法。
历代医家对“春夏养阳”各有不同的见解。如清代医家张志聪言:“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冬季之象如坎卦,为两阴爻之间夹一阳爻,为外虚内实之象,亦为阴盛阳衰之象,阳气潜藏于内,若此时予以温补,则犯了实实之戒。反之,在夏季行温补之法,则恰可补内虚之阳气。
而明代医家张景岳又从阴阳互根互用的角度指出:“夫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以阳生,阳以阴长,所以圣人春夏养阳,以为秋冬之地。”《黄帝内经》有云,圣人“法于阴阳”,即顺应四时调养身心。夏季为人体之阳最盛之时,此时采用“夏治”之法养其阳,为顺应夏季之势,为“养长之道”,故又有“天温无凝”(天气温和,则血气无凝滞而易行)之戒。阴阳互根互用,秋冬之阴根于春夏之阳。“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冬季人身之阴最盛,然其根在于夏季人身之阳。故“夏治”养阳实为养冬季人身之阴,以此燮理人体之阴阳,达“阴平阳秘”之态。而张景岳又云:“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可见阳气是维持“阴平阳秘”的关键所在,故《素问·生气通天论》言:“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药物发挥的作用与人体气血的状态有关,而天阳对气血有极大的影响。《素问·八正神明论》曰:“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而夏季炎热,腠理开泄,药物更易由皮肤进入体内,经气血散至全身发挥作用。而阳药得天阳之助,则更容易达到祛除陈寒、补养阳气的作用。
欲行中医之治法,须明中医之理;欲明中医之理,须究《黄帝内经》之“道”。如《黄帝内经》言:“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此句当与君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