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三物备急丸治疗慢性泄泻

泄泻证一般多能很快痊愈,但亦有经年累月迁延不愈,而成为慢性疾病的。这一类患者,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病家既感痛苦,医师亦难着手。

泄泻的形成,虽有风、寒、暑、湿、热等成因,但总与脾失运化、积滞难消有关。因为脾胃的功能是输化水谷,若外邪或饮食不节,影响脾胃消化功能时,就会发生消化不良,积滞于中,引起泄泻。

张景岳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泄利作矣。”

治疗本病,当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寒者温之,热者清之,虚者补之,有积者攻而去之”的方法。

其实者,成无己认为“下利,必逐去胃中之实而已”。若积不去,邪不净,隐伏肠曲,就会拖延时日,而成慢性腹泻。

戴思恭亦说:“隔年及后期腹泻,有积故也。”《金匮》“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这很明显地说明了积滞不去、泻利不愈之理。

寒结与热结

但积滞曲肠,有寒结与热结之分。

我在临床上应用三物备急丸治疗寒结肠中引起的腹泻,颇见疗效。因略述个人体会,并举出病例,以供参考。

考三物备急丸方:见于《金匮要略·杂疗方》中,主治:“心腹诸卒暴百病,若中恶客忤,心腹胀满,卒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停尸卒死者。”《医宗金鉴》释:“以备暴然诸腹满,腹急痛,及中恶客忤噤闭卒死者,故方名备急。”是本方原为救急之用,以治急性昏厥及腹满急痛诸症。后世各家引而申之,以治寒实结积引起的肠道病变。

如张路玉《张氏医通》说:“备急丸为治寒实结积之峻药。”许叔微《本事方》说:“治痼冷在肠胃间,连年腹痛泄泻,休作无时。”更具体地说出了本方主治泄泻的证候。

本方组成药物,是大黄、干姜、巴豆。这是一首温下峻利的方剂。巴豆辛热峻下,荡涤肠胃;干姜温中散寒;大黄攻下通便,并制巴豆之毒。

从方药上看,似难得使用于临床,尤其对长期腹泻,会产生病久体虚的顾虑。但既有寒实内结,不下则病不能去,《本事方》亦曾告诫:“不可畏虚以养病。”

但本方究是峻下猛剂,断不能鲁莽从事,必须用之于腹痛(或拒按)便下不畅、声壮体实、苔白、脉沉迟任按的寒结证始可。

备急丸服用剂量,《金匮》为大豆许三四丸,如未差,更与三丸。根据本人临床经验,每次可服四分至六分(因丸剂大小不一,很难准确掌握)。得畅下七八行或十数行,若无其他不良反应,积去痛失,即须健脾和中,以竟全功。

  • 举例如下

张某某,男,47。新感外邪,内挟食滞,腹痛,泻下不爽,次数多。治宜痛泻要方加味。

处方

炒防风6克,陈皮6克,酒炒白芍9克,炒白术9克,炒枳壳6克,香连丸3克(吞) ,六曲9克(包),山楂9克,煨葛根6克,炒莱菔英9克,生姜3片。

二诊:昨进消导之剂,痛泻依然未愈,且增腹胀。脉弦迟,苔白滑,口不渴。有寒积在肠,非温通不愈。

处方

厚朴3克,陈皮6克,酒炒白芍6克,益智仁4.5克,小茴香4.5克(酒炒) ,六曲9克(包),木香3克,白术9克,干姜2.4克,备急丸1.5克(吞)。

三诊:昨投备急丸,越四时,便始畅行,共行六次,下秽物无数,腹中顿舒,是积不去则病不除也。续予和中理气,寓以消积。

处方

苏藿梗4.5克(各),青皮4.5克,炒白术9克,益智仁4.5克,炮姜3克,六曲9克(包),山楂9克,蔻仁3克(研、吞) ,木香3克,生姜3片,红枣3枚。

四诊:用温通药便畅通后,昨日便通二次,今晨又下一次,已有燥屎,腹不痛,惟觉纳呆神疲。脾气未复,还需调补。

处方

潞党参9克,於术3克,山药9克,扁豆9克,甘草3克(炒) ,酒炒白芍6克,益智仁4.5克,炮姜3克,红枣3枚,诃子肉9克,补骨脂9克。

通因通用”,《经》有明文。备急丸药物虽峻,如确有寒积之见证,亦毋需顾虑,如往昔诸家垂范,均称治积年泻利,有积故也。

宋许叔微治连年腹痛泄泻,用干姜丸与备急丸,药物大同小异。以彼例此,亦以痼冷积于肠胃,非峻下不可。

惟“大毒治病,十去其六”,故上列各案,用备急丸积滞得去,即继以健脾和胃法善其后免伤其正也。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