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的背部穴位反应点

胃食管反流病诊断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在于没有统一的指标作为诊断标准,这一点完全不同于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仅需客观指标即可诊断的疾病。无论是钡剂、胃镜检查,还是食管内多通道阻抗联合24小时pH监测、高分辨率食管测压以及唾液胃蛋白酶检测,均有其局限性,都不能作为胃食管反流病诊断的“金标准”。

此外,即便是临床上常用的PPIs试验性治疗无效也不能排除胃食管反流病的可能性。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对于具有典型反流症状的患者,通过胃食管反流病问卷(GerdQ),如果累计≥12分,就可被确诊。但对于缺乏典型反流表现以及以食管外症状为主的患者,胃食管反流病被误诊的情况十分普遍,是最容易被误诊的常见病之一。

通过以督脉背段穴位为中心的压痛探查,可以对疑似胃食管反流的病例进行初步筛查,如果相关穴位有规律性的压痛,可以根据相应症状有针对性地釆用西医诊断方法进行明确诊断,也可以采用中药、针灸等试验性治疗诊断方法,通过有效与否验证诊断是否正确。

这种穴位探查方法无创安全,可操作性强,除了针灸医生,消化科、耳鼻喉科、呼吸科、心血管科等专科医生经过简单培训也可以掌握,因此非常适合临床普及推广。并且也可以用于胃食管反流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作为初步筛查胃食管反流病的手段。

在采用督脉背段穴位压痛探查法诊断胃食管反流病时,对其局限性也要有充分认识。

第一,此探查法只能定位,不能定性,必须结合临床症状,对于有明显压痛又疑似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可以采用中药、针灸等试验性治疗,如果效果不明显,或者有报警症状者,需要进一步进行相关检查确诊。

第二,就像内脏感觉具有弥散、模糊的特点一样,其在背部的感觉超敏反应也有不确定性,可表现为向上下或者左右弥散的特点。除食管和胃外,其他脏器如心、肝、胆、小肠、胰腺,也可能在此部位出现压痛反应,需要鉴别诊断。

第三,由于个体痛阈差异,并非所有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都会在后背出现感觉超敏现象,而有些人则可能痛阈较低,自身具有感觉超敏现象,临床需要注意区分假阴性和假阳性。

第四,从骨骼解剖学角度讲,脊柱有颈椎曲度、胸椎曲度、腰椎曲度和骶椎曲度,这4个曲度对于重心的维持和纵向震荡的缓冲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直接保证脊椎的正常生理功能。其中胸椎曲度的顶点位于第6胸椎和第7胸椎的部位,这一部位是胸椎段发挥缓冲作用时受到横向压力最大的点,附着棘上韧带、棘间韧带以及周围的肌肉组织也最容易劳损而产生压痛反应。现代人们长期久坐加上坐姿不当,导致脊柱劳损的情况十分多见,这种慢性劳损除外自我感觉到的症状,往往会有局部压痛点或结节等体征,需要与胃食管反流病进行鉴别,有些患者在此部位的压痛则可能是两种情况叠加的结果。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