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痛多因胃火上炎
舌知五味,一日三餐,外加美酒、副食,生活中的甜美皆离不开舌的品尝功劳。临床上舌病不少,如口苦、口酸、口甜、口辛、口咸、口干、口腻,都关乎舌的感觉;口疮舌疮、舌麻、舌痛更使人烦恼痛苦。但西医对这些似乎并不“重视”,倒是古代中医对舌病证治论述颇详细,包括“舌痛”,常与舌破、舌肿、舌疔、舌疮等一起描述。
舌为心之苗,心气通于舌;足阳明胃经连舌本络唇口;肝经支脉环唇内,其筋脉络于舌本;足太阴脾经夹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舍下;足少阴肾经上行沿喉咙,夹于舌根两侧。因此在生理上,舌与其他脏腑均有关系,在病理上,舌与心、胃的关系尤为密切,多为心火、胃热循经上冲而致。
案 1
周女,61岁,主妇,2004年12月14日就诊。
主诉:舌痛而麻木。口干,小腿抽筋,手麻,肩胛部板紧感,舌黯红,苔薄白,脉细弦。
处方:石膏12g,生地20g,太子参15g,玄参12g,天麦冬各12g,川石斛15g,芦根30g,荆芥12g,通草10g,白芍15g,甘草12g,生米仁15g,怀牛膝15g,木瓜15g,当归12g,淫羊藿12g,14剂。
二诊:舌痛麻及手麻均明显好转,小腿不再抽筋。
阳明胃经连舌本络唇口,舌痛多关乎胃经有热。舌痛、舌麻而口干,治宜以石膏清胃热;生地、太子参、玄参、天麦冬、川石斛、芦根养胃阴。张寿颐谓“荆芥……入血分,清血热,能治咽喉口舌发颐,大头诸症”,可助石膏疏散风热;通草淡渗清降,引热下行从尿而出。另以白芍、甘草、生米仁、怀牛膝、木瓜为治疗小腿抽筋之验方,屡用屡效;当归、淫羊藿为治痹证之古方,亦颇效验。
案 2
临床上常可遇单纯舌痛症。
支女,79岁,退休,2006年3月21日就诊。
主诉:舌痛。余无不适,舌质偏红,苔薄黄,脉细弦。
处方:生地15g,石膏15g,3剂,煎煮后代茶饮用,频频呷服。
二诊(3月24日):舌痛明显减轻。
患者除舌痛以外,别无其他症状,辨证论治较为困难。舌质偏红,示有内热,胃火炽热、上逆舌络。石膏入肺胃二经,走气分清热泻火;热易伤阴生地入心肝肾经,进血分清热凉血、养阴生津。药仅两味,此乃《太平圣惠方》石膏煎,也是清胃散之骨干药物。
笔者以此方治疗多例舌痛均有一定效果,且本方服用简单而方便。
案 3
卞女,60岁,2006年2月24日初诊。
舌痛,伴心悸、怔忡、胸闷、口苦、夜寐欠安,多梦;舌淡红,苔薄黄中剥,脉细数。
中医诊断:灼口综合征;舌痛属于心胃火盛;清心胃火为治;《太平圣惠方》石膏煎主之。
处方:生地15g,石膏15g。予7剂,煎煮后代茶饮用。
二诊(3月17日):舌痛不再。
灼口综合征是以舌部为主要发病部位,以烧灼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征,又称舌痛症、舌感觉异常、口腔黏膜感觉异常等,常不伴有明显的临床损害体征,亦无特征性的组织病理变化,但常有明显的精神因素,在更年期或绝经后期妇女中发病率高。其病因复杂,但精神因素占有突出位置,临床上较难治愈。舌为心之苗,心气通于舌,足阳明胃经连舌本络唇口,因此舌与心、胃关系密切。心胃火盛,上逆舌络,发为舌痛。苔黄或剥,是为火证。石膏入肺胃二经,走气分而清热泻火;生地入心肝肾经,走血分而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心胃火除,则舌痛自止。小方剂代茶饮用,充分体现了简、验、便、廉的中药特点。
案 4
治疗舌痛还有更为简便的方法可以试用。
2005年8月16日,笔者对一例57岁的徐女施行了以下的治疗方法。患者主诉舌面疼痛经时,有火辣感,伴胃脘嘈杂、痞胀,舌黯红,苔薄,脉细弦。
处方:明矾10g,嘱其研磨成细粉,但涂于舌,一日数次。
二诊8月23日时,患者诉舌痛已去大半。嘱停止使用,后余痛消失。
《本草求真》云明矾“气味酸寒,则其清热收热可知”。李时珍《本草纲目》说:“矾石之用有四:吐利风热之痰涎,取其酸苦涌泄也;治诸血痛,脱肛,阴挺,疮疡,取其酸涩而收也;治痰饮,泄痢,崩,带,风眼,取其收而燥湿也;治喉痹痈疽,蛇虫伤螫,取其解毒也。”所谓“血痛”,在本案体现为胃热循经上炎所致的舌痛。明矾性味酸、涩、寒,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虽然不归胃经,但直接敷于舌上,是必入胃经,清泻胃火。
一般舌痛多与缺乏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有关,应当予以适当补充,对防治舌痛也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