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未复诊,按原方擅自又吃了半月,产生其他疾病

滋阴易滞腻

陈×,男,32岁。2019年12月就诊。

主诉:头痛半月。病史:头昏、两眼视物模糊,眼珠胀痛,烦燥、口干口苦半年。经当地中西医药治疗效果不显而转某院中医眼科就诊,入院诊断为青盲。(西医诊断为视神经萎缩,球后视神经炎)。经住院治疗三个月,视力逐渐恢复,出院后患者自按出院原方继服半月,即发生头痛如裹,每日清晨如期不爽,中午气温高时稍轻,微恶寒,纳少,精神不振,便溏等症。血压80/60毫米汞柱。诊察:身材魁梧稍胖,面色晦暗如尘土,神疲,脉濡缓,舌胖嫩、苔白厚腻。视其方:青葙子15克,元参30克,生地30克,麦冬12克,生牡蛎30克,知母10克,黄柏10克,菊花15克,天冬15克,木贼12克,女贞15克,石决明10克。

根据症状和脉舌分析,当属肝肾阴已早复,眼疾基本向愈,应予停服上药。但患者未能复诊,自作主张,服用半月,以致寒凉滋腻之品,伤害脾胃之阳气,寒湿内盛,湿气阻碍清阳上升之路,清阳不升,故清晨头痛得热则稍缓解,脾失健运,故纳少、便溏,即叶氏所说:“湿盛则阳微”。劝其停服上方,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6剂而愈。

扶阳易化火

刘××,女,48岁。2021年元月6日就诊。主诉:长期恶风怕冷,全身四肢关节经常疼痛三年。病史:经常恶风寒,暑季亦不敢当门而立,自汗多,失眠,腹部经常痛拒按,胁痛(有慢性肝炎病史),暑季时有恶热但亦同时恶风,喜热饮。诊察:形体肥胖,面色㿠白,脉虚无力、舌胖嫩而大。证属形盛气虚,肺卫之气不固,以致津液外泄,形成长期自汗恶风之候。治以益气固表,温补脾肾之阳;气不化津,亦可引起内湿生痰,故少佐以苦寒清热泻火之品,防其化火。处方:生黄芪24克,白术24克,制附片9克,炙草9克,当归9克,桂枝9克,白芍18克,生熟地各9克,煅龙牡各30克,麻黄根9克,大枣10个,浮小麦60克,桑枝30克,黄柏9克,黄芩9克。二诊,元月八日,服上药2剂后,恶风寒自汗虽稍有减轻,但出现咽喉疼痛,吞咽食物困难,食量大减,肝区疼痛明显加重,患者自动停服上药四天,后继服上药2剂,结果症状如前而加重,因而改弦更医。

滋阴易于滞腻,扶阳易于化火,温燥易于劫阴,寒凉易于伤阳”是前贤早有告诫。

从上述两病例分析来看,一是药过病所,寒凉内生,招致滞腻,产生他变;一是医者同情病人病程长,病情复杂而痛苦,急于求成,过用扶阳益气之品,招致邪从火化,火势上炎。

由此可见病久体弱患者,滋阴不易,而扶阳亦非如此简单。我们必须从正反两方面来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以提高医疗质量和业务水平,不能长期做只顾开药方,不过问效果的医生。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