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临床如何治疗扁平疣
疣,乃皮肤上那微不足道却又引人注目的小赘生物,它们常常悄无声息地出现在我们的表皮层,成为我们肌肤上的一道独特风景。这些疣,根据其形态和部位的不同,通常被细分为寻常疣、扁平疣、传染性软疣、掌跖疣和丝状疣等,而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面貌和故事。在这众多疣类中,扁平疣尤为引人注目,它以其特有的方式诉说着病毒与人体之间的微妙关系。
扁平疣的形成,往往与病毒息息相关。病毒性感染,是其主要病因,是病毒在我们体内悄然扎根、繁衍、破坏的结果。然而,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扁平疣的形成则更多与风邪、热邪有关。当风热之邪侵袭人体,或是我们内心的肝气郁结,气血运行不畅,便可能导致气血凝滞,进而在皮肤上形成扁平疣。
这些扁平疣,如同皮肤上的小斑点,表面光滑,如米粒或黄豆般大小,或呈淡褐色,或与正常肤色无异。它们静静地躺在那里,既不痛也不痒,却时刻提醒着我们身体与病毒之间的微妙平衡。对于扁平疣的治疗,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中药方剂,调和体内气血,驱散风邪热邪,以期达到治愈之目的。
体针 针灸治疗扁平疣,其核心理念在于清热养血,通络化瘀,旨在通过调和气血,清除体内的热邪,从而改善肌肤状况,达到消除疣体的效果。治疗时,需根据扁平疣发生的具体部位,结合循经取穴与局部取穴的原则,精准施治。
处方中,以阳明经穴为主要取穴点,如中渚、丘墟、曲池、鱼际和阿是穴。这些穴位的选择有其深刻的理论依据。扁平疣常发于颜面和手背,这两处正好是少阳、阳明经循行的区域。因此,取中渚、丘墟可疏通少阳气机,驱散三焦的郁火;而曲池、鱼际则能宣泄阳明之风热,调和肌肤的气血。再辅以局部取穴,旨在通络散结,进一步驱邪消疣。
若病情属风热型,则可加风池、商阳两穴,以散风清热;若是郁火型,则行间、侠溪两穴能疏解肝胆之热。
在治法上,采用亳针刺,运用泻法,使邪气得以外泄,留针时间为10~15分钟。同时,结合灸法,用艾条在病变部位上方进行熏灸,每次约15分钟,每日1次,连续10次为一疗程,直至疣体自然脱落。这样的治疗方法,既注重整体调理,又强调局部治疗,使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应用例案〕
赵××,一位正值花季的十九岁少女,近日却饱受右面颊扁平疣的困扰。一月有余,那些微小的疣粒悄然生长,如繁星点点,点缀在她原本白皙的面颊上。仔细检查,可见右颧髎周围,扁平疣散乱分布,它们小者精致如针尖,大者饱满似绿豆,色泽稍暗,如同夜色中暗淡的星辰。
这些扁平疣并无痛痒之感,然而对于赵××来说,它们却如同顽石,打破了她青春的宁静。她的眼眸中流露出对美的渴望,对健康的向往,求治之心如同燃烧的火焰,热烈而迫切。
针对赵××的病情,我们精心制定了治疗方案。选取四白、禾髎、下关、颊车等穴位(均右侧),针芒如细丝般向病变部位沿皮刺入,仿佛在绘制一幅精致的针灸图谱。同时,中渚、合谷(均双侧)穴位也施以泻法,以期达到调和气血、驱邪外出的效果。
治疗过程如同一场无声的战役,赵××的坚毅与医生的精湛技艺相互交织。隔日一次的治疗,连续五次后,那些扁平疣如被秋风扫过,渐渐消失。又经过五次的巩固治疗,赵××的面容终于恢复了往日的清丽,那些恼人的扁平疣彻底退出了她的生活舞台。
〔文献摘录〕 在古老的医学典籍《医宗金鉴》中,我们读到:“赘疣诸痣灸奇穴,更灸紫白二癜风,手之左右中指节,屈节尖上宛宛中。”这寥寥数语,却道出了中医针灸治疗疣疾的奥秘。其中,“疣目”之症,古人亦有良策,曰:“着艾炷疣上灸之,三壮即除。”可见,针灸之术对于治疗疣疾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
而今,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更是探索出了耳穴埋针治疗扁平疣的新途径。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我们发现耳穴埋针治疗扁平疣效果显著。在123例的病例中,痊愈者高达68例,占55.3%,另有27例好转,占21.9%。其具体操作方法更是匠心独运:利用青霉素空瓶盖,巧制成高3毫米、底亳米的等腰三角形,煮沸消毒后浸于75%酒精中备用。在选取穴位时,我们以肺为主穴,脑或神门为配穴,一般同时采用两个穴位,两耳交换使用,每周进行一次治疗,留针一周,连续三次即为一疗程。在操作过程中,我们垂直进针,以三角形尖端剌入软骨为度,外敷橡皮膏固定,每晚睡前患者自行用指转揉一分钟,以增强刺激效果。但务必注意消毒,以防软骨膜炎的发生。这一创新疗法,不仅体现了中医针灸的博大精深,更彰显了现代医学的精准与细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