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内伤怎么办?
东垣老人告诫我们(应该是针对医生或者是对自己的学生),不要觉得内伤饮食(过饮过食,损伤脾胃)是小事,先生强调,人体属于上升之势的气(营气,卫气,少阳生发之气等),都来源于胃气,如果我们过食过饮,伤了脾胃之气,又有食物积滞在内,可以根据不同的正气虚实、食积类别来应用相对应的消食导滞药,积滞去则胃气旺,胃气上升,夸张的讲就是“百病不能侵,虽有大风苛毒,弗能害也”,那么如何去运用消导之药呢?先生用他老师张元素的一个方子展开了话题。
开始就是一段精彩的论述,东垣老人讲他年轻的时听易水张先生讲,饮食内伤不要一味图快(想起来姚老常说的:好的越快,死的越快),千万不可用峻下之法,比如含有巴豆、牵牛子类药物的药丸,这类猛药刚下肚时,药丸还未完全化开,那样的导下能力就足以把积滞的邪气给清楚了,就是一顿拉,拉完后气通而轻松,想着可以再炫三碗饭,然而丸药的能力才刚开始发挥,随后又是数次往返厕所,脾胃必然进一步损伤,久之元气败坏,会损害寿命。
当时就讲了一个“神方”,枳术丸,这个方子来源于《金匮要略》的枳术汤,原文之讲了这个方用来治疗水饮导致的心下(剑突下、胃脘部)坚硬,如盘子一样,张元素就将本方化裁,变成了脾虚积滞的通用方,原方只有枳实(7枚)、白术(2两)两味药,比例大概是枳实:白术等于2:1,是优先化积的(枳实可以通降焦膜之气),而张元素把二者比例调换,并且强调要用麸炒枳实(减缓效果),与荷叶烧饭一起合成丸子,即枳术丸,白术苦甘温,能补脾胃之气,除胃中湿气,主用之补被伤之脾胃,枳实味苦寒,可泄心下痞闷,消化胃中所伤,此药不能速消积滞,当等待2-4小时,慢慢消化,所谓“是先补其虚,而后化其所伤”。
东垣老人很谦虚地说,当时年少,不动为什么用荷叶烧饭,到了老年之后,才明白其中神奇道理(所以不用担心现在不明白老师的话,到了时候自然会懂),先生明白了荷叶(带着荷叶梗),中空和震卦很像(把地下的阳爻竖起来就更像了),当然主要是取其升发之功能,主归少阳(厥阴)之经,胃气不光要通降,尤需升发(其实指的是清气),配着烧饭,焦香更厚胃气,所以可以作为基础方。
疾病多变,所以我们也要根据所伤的食物属性不同来进行变化加减,比如伤于酒肉辛热之物,医生不问其所伤,就用集香丸(虽《局方》有载,但应该是《兰室秘藏》方)、巴豆大热药,积滞虽下,热邪更甚,反更伤脾胃之气(阴),反之伤生冷硬物(瓜果冷饮),反用大黄、牵牛一类大寒药,积滞去则阳气被伤,久之变成虚损之证,先生谈到这个都表示令人寒心,说明在当时这种误治情况是十分常见的,但在如今这一类误治方法已经不多见了,主要是吃多了大家一般不会想着吃药,都是不当回事,直接回到文章开头了,当然,现在下法依然还是被不少人滥用的。
为此先生还专门把辛辣通下的代表牵牛子拉出来“批斗”,当然先强调“辣气薄之药,无故不可乱服”,表示不是针对牵牛子,大概意思是:1.辛散伤肺气;2.有形之邪气不可徒泄气;3.中焦脾胃会进一步损伤;先生真是用心良苦,接着强调“胃气岂可不养”,然后利用经文讲明道理(详情见原文),治食伤脾胃,当以顾胃气、升胃气、消积滞为基本法,然后根据所伤之物的寒热温凉、生硬柔软来用药,当然也得根据病人体质虚实来分析,一般来讲如禀赋不足之人,喜其不足,如果是因为喜欢吃一样东西(吃了后感觉舒服),然后吃多了,导致食积,比如阳邪,吃羊肉吃多了,导致的积滞,也不能服用破气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先生又补充如果前面吃了热食,后面又吃冷食(比如吃了火锅又吃冷饮),或者冷热交替,导致不消化,当看冷热比例,根据比例不同来用药,具体当然是随证立方。
在讲用药前,还得补充一下酒客病(《论酒客病》一篇应该有缺漏,不然不会一下讲热一下讲利湿),东垣老人认为酒为大热之品,气味俱阳,应该指的是高度数的酒(比如烧酒一类),但是后面又强调治疗上不可盲目下之,多要“上下分消其湿”,就是发汗+利尿,把横竖都打通,并且也要照顾胃气。
治疗原则直接一句话就是“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分而治之”,直接引原文“饮者,无形之气,伤之则宜发汗利小便,使上下分消其湿,解酲汤、五苓散之类主之。食者,有形之物,伤之则宜损其谷;其次莫若消导,丁香烂饭丸、枳术丸之类主之;稍重则攻化,三棱消积丸、木香见睍丸之类主之;尤重者,则或吐或下,瓜蒂散、备急丸之类主之。以平为期。”当然关键还是做减法,什么东西不能吃要牢记心中,所谓治未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