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理中焦的10个中成药

1、脾胃虚寒——胃腕凉痛——附子理中丸
歌诀:附子理中人参姜,白术甘草蜜同尝。温阳祛寒益脾气,寒热腹痛要辨清。
组成(局方):附子(炮,去皮脐),人参(去芦),干姜(炮),甘草(炙),白术。
功效:①养胃气;②温脾散寒,止泻止痛。
主治:脾胃虚寒,食少满闷,腹痛吐利,脉微肢厥,霍乱转筋,或感寒头痛,及一切沉寒痼冷。
方义:方中附子温阳祛寒,配以炮姜温运中阳,白术健脾燥湿,人参益气健脾,炙甘草补中扶正,调和诸药。五药配伍,有温阳祛寒,益气健脾之效。2、痰多湿重——反胃吐涎——二陈丸
歌诀:二陈汤半橘苓甘,少量生姜共水煎,湿痰多白咳易咯,再加二术木香善。
组成:半夏(姜制),甘草(炙),陈皮,茯苓,生姜。
功效:化湿痰,和脾胃。
主治:一切痰饮为病,咳嗽胀满,呕吐恶心,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食生冷,饮酒过度,脾胃不和。
方义:方中制半夏辛散温燥,善温化燥散巾焦寒湿痰饮。寒湿去则脾胃升降调顺,津液四布,痰无由生,肺复宣肃。如此则咳嗽痰多、恶心呕吐可愈,为君药;陈皮辛香行散,苫燥温化,善理气健脾、燥泓化痰,助君药燥化痰湿、理气和胃,为臣药;茯苓甘平淡渗,善健脾渗湿,既助君臣药利湿化痰,又能健睥,使生痰无源,为佐药;甘草甘平润和,既润肺和中,又凋和诸药,为使药。全方配伍,温燥中兼淡渗辛散,共奏燥湿化痰、理气和胃之功,故善治痰湿停滞所致的咳嗽痰多、胸脘胀闷、恶心呕吐等。

3、心脾两虚——胃胀失眠——归脾丸
歌诀:归脾汤用术参芪,归草茯神远志随;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怔忡健忘俱可却,肠风崩漏总能医。
组成:党参,白术,炙黄芪,炙甘草,当归,茯苓,远志(制),酸枣仁(炒),龙眼肉,木香,大枣。
功效: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心脾两虚和脾不统血所致心悸怔忡,失眠健忘,面色萎黄,头昏头晕,肢倦乏力,食欲不振,崩漏便血。
方义:方中黄芪、党参补脾益气,使气旺血生,为君药。辅以当归、龙眼肉养血补心为臣药;白术、炙甘草补脾益气,助参芪补脾以资生化之源为臣药。佐以酸枣仁、茯苓、远志养血宁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使之补而不滞;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以助生化。使以炙甘草调和诸药。诸药相配,以奏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之功。


4、肝郁气滞——胃胀生气——逍遥丸
歌诀: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肝郁血虚脾气弱,调和肝脾功效卓。
组成:柴胡、当归、白芍、炒白术、茯苓、炙甘草、薄荷、生姜。
功效:疏肝健脾,养血调经。
主治:肝郁脾虚所致的郁闷不舒、胸胁胀痛、头晕目眩、食欲减退、月经不调。
方义:逍遥散为肝郁血虚,脾失健运之证而设。肝为藏血之脏,性喜条达而主疏泄,体阴用阳。若七情郁结,肝失条达,或阴血暗耗,或生化之源不足,肝体失养,皆可使肝气横逆,胁痛,寒热,头痛,目眩等证随之而起。“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灵枢·平人绝谷篇》)。神疲食少,是脾虚运化无力之故。脾虚气弱则统血无权,肝郁血虚则疏泄不利,所以月经不调,乳房胀痛。此时疏肝解郁,固然是当务之急,而养血柔肝,亦是不可偏废之法。本方既有柴胡疏肝解郁,使肝气得以调达,为君药;当归甘辛苦温,养血和血;白芍酸苦微寒,养血敛阴,柔肝缓急,为臣药。白术、茯苓健脾去湿,使运化有权,气血有源,炙甘草益气补中,缓肝之急,为佐药。用法中加入薄荷少许,疏散郁遏之气,透达肝经郁热;烧生姜温胃和中,为使药。

5、肝胃不和——胃酸胀满——舒肝和胃丸
歌诀:香芍佛陈木郁草,柴术莱槟乌广藿;疏肝解郁和胃痛,肋胀呃逆便失调。
组成:香附(醋制),白芍,佛手,木香,郁金,白术(炒),陈皮,柴胡,广藿香,炙甘草,莱菔子,槟榔(炒焦),乌药。
功效:舒肝解郁,和胃止痛。
主治:用于肝胃不和,两肋胀满,胃脘疼痛,食欲不振,呃逆呕吐,大便失调。
方义:方中香附、木香、陈皮、槟榔、佛手、乌药行气,其中乌药兼能止痛;柴胡、郁金解郁,郁金兼能行气活血止痛;藿香化湿止呕;白术、炙甘草补益脾气;莱菔子消食。诸药合用,共奏舒肝解郁,和胃止痛之功。

6、肝肾阴虚——腰膝酸软——六味地黄丸
歌诀:六味地黄益肝肾,茱萸丹泽地苓专。
组成:山茱萸,茯苓,丹皮,山药,熟地,泽泻。
功效:滋阴补肾。
主治: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
方义:方中重用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山萸肉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精,共为臣药。三药相配,滋养肝脾肾,称为“三补”。但熟地黄的用量是山萸肉与山药两味之和,故以补肾阴为主,补其不足以治本。配伍泽泻利湿泄浊,并防熟地黄之滋腻恋邪;牡丹皮清泄相火,并制山萸肉之温涩;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三药为“三泻”,渗湿浊,清虚热,平其偏胜以治标,均为佐药。六味合用,三补三泻,其中补药用量重于“泻药”,是以补为主;肝脾肾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这是本方的配伍特点。
7、脾肾两虚——浑身无力——参茸丸
组成:红参、鹿茸、熟地黄、肉苁蓉(制)、巴戟天、炙黄芪、茯苓、菟丝子(炒)、肉桂、当归等18味。
功效:滋阴补肾,益精助阳。
主治:用于肾虚肾寒,阳痿早泄,梦遗滑精,腰腿酸痛,形体瘦弱,气血两亏。
方义:红参、黄芪补气;当归、白芍补血;鹿茸、巴戟天、肉桂、菟丝子温补肾阳;熟地、枸杞子滋补肾阴;陈皮、白术、茯苓、牛膝健脾利水、理气。诸药配伍,共奏滋阴补肾,益精助阳之功效。

8、阴虚火旺——手脚心热——知柏地黄丸
歌诀:知柏地黄有山药,枣皮苓泽丹皮伙,阴虚火旺尺脉大.滋阴降火效可歌。
组成:知母、熟地黄、黄柏、山茱萸(制)、山药、牡丹皮、茯苓、泽泻。
功效:滋阴降火。主治:阴虚火旺,潮热盗汗,口干咽痛,耳鸣遗精,小便短赤。
方义:本方由六味地黄丸加知母、黄柏而成。方中六味地黄丸滋肾、肝、脾之阴,以滋肾阴为主,是谓“三补”;泽泻利湿浊,牡丹皮泄相火,茯苓渗脾湿,是谓“三泻”;知母、黄柏降相火,泻肾火。诸药合用,共奏滋阴降火之功效。

9、腹泻——人参健脾丸
歌诀:健脾参术与陈皮,枳实山楂麦蘖随;曲糊作丸米饮下,消补兼行胃弱宜;枳术丸亦消兼补,荷叶烧饭上升奇。
组成:人参、白术(麸炒)、茯苓、山药、陈皮、木香、砂仁、炙黄芪、当归、酸枣仁(炒)、远志(制)。
功效:健脾益气,和胃止泻。
主治:脾胃虚弱所致的饮食不化、脘闷嘈杂、恶心呕吐、腹痛便溏、不思饮食、体弱倦怠。
方义:方中人参、茯苓、白术、黄芪益气健脾;山药、陈皮、砂仁健脾和胃;木香理气健脾,调理中焦气机;酸枣仁、远志安神定志;当归活血养血。诸药共奏健脾益气,和胃止泻之功。

10、便秘——麻仁润肠丸
歌诀:麻仁润肠用大黄,白芍杏仁增液忙,陈皮木香调气滞,肠胃积热用此良。
组成:火麻仁、苦杏仁(炒)、大黄、木香、陈皮、白芍等。
功效:润肠通便。
主治:用于肠胃积热,胸腹胀满,大便秘结。
方义:火麻仁润肠通便,为主药;辅以杏仁降气润肠,白芍养阴濡坚;佐以木香、陈皮行肠胃气滞,大黄泻热通便;使以蜂蜜润燥滑肠。诸药合用为丸,共具润肠、通便、缓下之功。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