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怎么治疗由于水饮导致的失眠

茯苓甘草汤方证

【原方剂组成】茯苓二两,桂枝(去皮)二两,甘草(炙)一两,生姜(切)三两。

【原煎服法】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分温三服。

方解:此于桂枝甘草汤加治呕的生姜和利尿的茯苓,故治桂枝甘草汤证呕而小便不利,或里有停水者。本方无术,而茯苓用量亦轻,故利尿作用则不及前二方,但有健胃止呕的生姜,故治胃虚饮逆而心下悸或呕逆者。

【有关仲景书中的论治】《伤寒论》第73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注解:“伤寒,汗出”后,似脱漏“脉浮数,小便不利”七字;“不渴”后,似脱落“而呕”二字,不然则无法理解。本条大意是说,伤寒里有停水,虽发汗,汗出而表不解,若脉浮数、小便不利而渴者,宜五苓散主之;若上证不渴而呕者,宜茯苓甘草汤主之。

《伤寒论》第356条:伤寒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注解:水停心下,甚者则悸,故厥而心下悸者,为水气逆迫心下的结果,宜以茯苓甘草汤先治其水,水去则厥自已。若舍水而但治厥,不但厥不得治,则水久渍于胃,更必下利也。

【方证归属】太阳太阴合病。

【辨证要点】桂枝甘草汤证见心下悸者。

本条本为无汗的伤寒表实证,若发汗汗出后,表未解而见烦渴者,以五苓散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此处亦略去“小便不利”。茯苓甘草汤为桂枝甘草汤加入茯苓、生姜,《玉函经》中茯苓用至三两,为是。厥阴篇中356条水气冲逆,逆满心下(心下即胃口),而心下悸亦用此方治疗,本条未言及此,但可见茯苓甘草汤证亦有胃中停饮,而见心下悸、呕逆、小便不利等症。一般由于里有停水失眠,这个方剂挺好使,茯苓甘草汤加上龙骨、牡蛎,治心悸、失眠,我常用这个方子。假设遇到顽固的失眠证,若患者有心下悸得厉害,用其他的药不行,用这个方剂,每每见效。龙骨、牡蛎都可以用12克,茯苓可以加重,治失眠用茯苓起码要4两(12克),茯苓关于神经方面的证候用得相当多。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