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法,大黄必列首选

瘀血一症,为病甚夥,滞于脏腑则生气被阻,塞乎经络即酸麻疼痛。

治之者,或行气以活血,或祛痰以消瘀,必溯本求源以绝其根荄。

刮垢剔污,直清肠胃,假道阳明以出之,尤为治疗之捷径。《内经》谓“冲为血海,隶于阳明”,而“阳明为十二经脉之长”,“多血多气”,其气以下行为顺,是以治之者恒用泻法,以通为补。

所谓“血实者宜决之”是也。

阳明清则脏腑气调,经脉和畅,气血往来不愆其度,不治瘀而瘀自祛矣。此治病求本之道也。

仲景明其义,是以《伤寒》《金匮》于太阳瘀血则用桃仁承气汤;于阳明瘀血则用抵当汤;水血互结则用大黄甘遂汤;瘀血挟浊则用大黄硝石汤。不仅壮者如此,羸者亦然。是以干血痨用大黄䗪虫丸;产后瘀血用下瘀血汤。

而方中大黄,必列首选,诚见活血化瘀必取阳明也。

至于大黄之用,唐容川谓其“气味俱浓,既入气分,又入血分”,“损阳和阴”,“推陈致新”, “即速下降之势,又无遗留之邪”,凡“血有不和处”咸能“克而制之”。

洵为血家之要药、化瘀之金丹也。故仲景每以名方且列为首选。于破血化瘀诸方,他药或有加减,大黄总未摒除,可见其活血化瘀“戡乱定治”之功,当在群药之上也。

而大黄“走而不守,专入阳明”(《本草求真》),荡肠胃有刮垢剔污之能,除秽着有澄本清源之功,欲化瘀血而除痰浊,舍大黄奚其可哉!

由此观之,活血化瘀须取阳明之义明矣。

即王清任补阳还五汤,亦是由此悟出,不过此由实治,彼由虚取,执常通变,别树一帜而已。

余学术浅陋,难极其理,兹撮治验三则以见其用。

  • 病案一

郝××,男,40岁,1981年仲春,不慎由房堕下,腰胯疼痛难伸,医予桃仁、红花、苏木、透骨草等罔效。

余察其苔黄便燥,脉象沉数,予桃仁承气汤加减。

处方

药用大黄12克,丹皮15克,桂枝10克,芒硝15克,甘草10克,并加荆、防各10克,以消肿通络。

三剂而痛去能伸。后以防风通圣散疏表通里,起坐自如而愈。

此活血化瘀,下通地道,以取阳明之实也。

  • 病案二

王××,男,25岁,1963年孟夏,左颊碰肿,疼痛难忍,口噤难开,舌正苔白,二便正常。

处方

愚予升麻、葛根各20克,枳壳25克,白芷10克(后下),疏表消肿,四剂而愈。

此活血化瘀、外通经络以取阳明也。

  • 病案三

刘×之妻,40岁,1980年仲冬血崩不止,血块紫亮,心下痞塞,少腹疼痛拒按,舌苔黄浊,脉见滞涩,此湿热滞于阳明,迫血而下也。

处方

予仲景泻心汤加减:黄连10克,黄芩10克,川军10克,并加苦参以通窍利湿,取仲景大黄甘遂汤之意,五剂而愈。

此消瘀解毒,以清阳明之气也。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