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胀呕吐就用这个经方
某男,13岁。初诊2024年2月24日:呕吐(干哕5月),头晕,胃胀,口中和,大便1-3天1行,晚上干哕明显,前额痛;苔白,脉细弦,尺大数。
学生跟诊辨证思路:患儿干哕5月,口中和,胃胀,大便1-3日1行,当为里虚气滞(胃虚);胃虚则饮不化,结合苔白,脉细弦,尺大数,当为里有停饮,久呕虚劳。前额痛,当有表不解,水饮上冲,故而头晕。整体考虑里虚寒饮停气滞,表不解水气冲逆,辨六经为太阳太阴合病。《伤寒》《金匮》治呕的方证众多,如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大半夏汤、茯苓饮、橘皮竹茹汤、吴茱萸汤等,但以上又不完全符合表里合病、外邪里饮之病机,老师如何遣方用药呢?
辨六经为太阳太阴合病,辨方证为茯苓饮加半夏桂枝汤证。姜半夏30g,党参10g,陈皮30g,枳实10g,生白术50g,茯苓12g,桂枝10g,自加生姜3片,7剂。
二诊2024年3月9日:呕吐已,偶有恶心,头额痛,胃胀已,大便3日1行;苔白,脉细弦。
学生跟诊辨证思路:患者初诊方证对应,呕吐及胃胀已,仍有头额痛,偶有恶心,大便3日1行。考虑患儿恶心及大便难,仍为太阴里虚;头额痛,仍有表不解,初诊方当有方有守。老师处方会和初诊方一样吗?
老师处方:上方去桂枝,加火麻仁10。
结果:2024年4月13日三诊诉:腹胀干呕已,体重增加,大便日一行,余有乏力,有时口干,随证调理。
按:初诊前额痛,结合口中和,干哕、头晕等,辨六经为太阳太阴合病,证属外邪里虚饮停,辨方证为茯苓饮加半夏桂枝汤证,治以解表健胃利饮,加桂枝解表降冲逆;二诊呕吐已,偶有恶心,胃胀已,虽有头额痛,水饮上冲减,可去桂枝,生姜可以解表。
这个孩子为胃虚饮停气滞之呕逆,用茯苓饮加半夏止呕,可否加蜂蜜同煎,也就是合上大半夏汤?大半夏汤有半夏、人参、蜂蜜,治胃反呕吐,这个孩子能否加上蜂蜜呢?
这个呕逆啊,有饮的时候,实际不好用,甜的东西不好用,这个蜂蜜和半夏一起是解毒的,半夏有毒嘛,半夏和蜂蜜加在一起啊,一个是解毒,一个是加强温中的作用。有呕的时候,我们用的茯苓饮,有胃胀,里虚寒,有饮,所以这个时候用蜂蜜,它是甜的嘛,甘草啊、蜂蜜啊,肚子胀的时候都不好用。
大半夏汤,半夏用量最大是两升(400毫升),人参三两,白蜜一升(200毫升),治胃反呕吐,治在太阴,里虚寒停饮,为什么这么大的半夏用量,不用生姜?
生姜可以用,大半夏汤这个方证啊,还是胃虚,人参心下痞硬满,这里呕的厉害加半夏,可以加生姜,这里头是胃虚,主要是人参,你看,有心下痞硬满的这个证,所以这个加蜂蜜吧,也是缓急止痛的作用,所以生姜当然可以加,但是原方里没用,半夏的用量两升,就这么一个方子,我们查查,仲景用半夏,最常用的用量是半升,一升的有几个,还有几枚算的,两升的就这一个大半夏汤,两升400毫升,半夏100毫升,称量的话不少于60克,所以400毫升就是240克,量非常大了,半夏是止呕化痰健胃,我们现在用不了生半夏,用不了这么大量,买不到,没有生的,在《伤寒论》、《金匮要略》里头,就大半夏汤用两升的,其他的半升的最多,一升半夏130克左右,半升至少60克,半夏量用的都大。大半夏汤半夏用量大,半夏降逆,主要是用半夏降逆,生姜可用可不用。
补虚则多用饴糖?如小建中汤、大建中汤,那么,经方具体应用蜂蜜和饴糖的区别是什么呢?
这个在《伤寒论》没讲,这就是靠我们实际应用体会了,它俩有点近似的作用,但是因为从临床方子的组成,从用药的方证来看吧,小建中汤、当归建中汤、大建中汤,都是用的饴糖,所以它是个温的,因为小建中汤是桂枝加芍药又加饴糖,所以,《伤寒论》有那么一条讲桂枝加芍药汤,此“属太阴也”。属太阴,这应该是阳明,属太阴到底是谁写的?不好说了。这个应该是阳明,桂枝加芍药以后,属于阳明明显了,芍药量増大大了,它是凉的,治疗肚子疼用芍药,但它是属于阳明的,此“属太阴也”,这话不好说了,
治疗腹痛用芍药,这是太阴,这么讲可以的,但是实际上指的阳明,怎么着属于太阴了,加大量的饴糖以后,不凉了,治疗阳明改成太阴了,他有这么个解释,所以这个“属太阴也”这句话是有问题的,加了芍药,属阳明,但是属太阴指的是腹中痛,治疗腹中痛,这是属太阴,因为太阴病提纲“时腹自痛”,这是太阴,这种“时腹自痛”属寒用热药,用热药但离不开芍药,芍药凉,必须与饴糖一块用,这个时候属太阴,也可以。所以,蜂蜜吧,在用药经验积累上说,治疗腹痛的经验,方证里面没有,但是我们从它的药性味来说,偏温的,也可以代替饴糖,但是从用药经验来说,还是用饴糖的多,所以用蜂蜜啊,多数用来解毒的,有点缓和的作用,但是用饴糖治疗腹痛,在建中汤中啊,还是用饴糖多,用蜂蜜的少,临床上也有用蜂蜜的时候,肚子疼的厉害的,用蜂蜜加热之后一下喝了,可以止痛,就是温服。蜂蜜甘平,能起个缓急的作用,但它不如饴糖,饴糖甘温。中药讲性味,蜂蜜,味甘,《本经》性平,《别录》微温,在一起有温中的作用。
甘草粉蜜汤那个粉啊,是指的铅,杀蛔虫的,古代是用铅、铅粉,我到西北看到一盒一盒的铅粉,还是用的,他们用什么啊,治疗一些湿疮,一些不好治的性病,外用,经常用铅粉,在咱们一般的药房也有铅粉,但是很少用,涉及到中毒,一般不用。
这个孩子用茯苓饮加半夏,关于半夏临床实际应用与药典用量的问题,怎么考虑?
半夏在《伤寒论》里的方子,用生的最多,有半升的,有一升的,有两升的,按重量算有半斤的,还有按枚算的,几枚几枚,苦酒汤、半夏散及汤,都是按枚算的,几个几个算的,但是大多数是按升算,按半升的最多,半升是多少,咱们牛奶瓶200毫升就是一升,古代的一升就是现代的200毫升,牛奶瓶200毫升,一升就是那么多,半升就是100毫升,半夏100毫升,称量的话不少于60克,我们用的是制半夏,制的半夏连生的一半药效都没有,所以我们用姜半夏也好,用个十几克,和仲景的力量差远了,张仲景用半夏多是半升,煎剂里最多的是两升。现在人们习惯了,教科书、药典是9克,10克就超了,我在同仁堂医院出诊的时候,那外面有个药店,有一次我买药,半夏超量了,他拿出个本,绿皮的70年代的,他说你看9克,你的15克超量了,我说没事,我在这出诊,给他说了,卖给了15克,茯苓饮用点半夏,这个半夏,所以现在学经典用经典,真正的经典学到了吗?
临证体会呕吐一症,为胃肠道相关的症状反应,单就病位脏器角度思考,一见呕吐,可能就会想是不是里证?《伤寒论》条文中常有“不呕”之说,其用意是要排除少阳证,意即少阳多呕。然孤症不立,不可见某症即定某经病。
《伤寒》《金匮》六经病皆可见呕吐,三阳病之呕,太阳伤寒有“恶寒体痛呕逆”,太阳中风有“鼻鸣干呕”,少阳小柴胡汤证有“心烦喜呕”、“呕而发热”,阳明大黄甘草汤的“食已即吐”。
仲景书语言文字最是精炼,三阴病关于呕吐的描述,太阴病及厥阴病提纲证,太阴病“腹满而吐”,厥阴病“食则吐”,对于阴证,似乎仲景师更强调“吐”。
六经辨证也即方向性辨证,单一症状的六经归属,须结合机体整体的症状反应,就呕吐一症,若与恶寒身痛发热并见,当为太阳。若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并见,当为少阳。若与身热汗出或胃家实并见,当为阳明。三阴病,机能沉衰,更易胃气衰败,更易呕吐,且不欲食,甚或食入即吐。
中医关于呕吐的解释:有声无物为呕,有物无声为吐。现实之中,呕吐难以区分,呕与吐均为形声字,但呕更强调东西在胃喉中上涌,而吐更强调东西从口中出来。关于呕吐,医患应该都有深切的感受,轻的只是恶心而已,加重一些,会有大声的干呕,但并无胃内容物吐出,而严重的疾病或是虚羸的身体状态,则张口即吐出大量胃内容物。这种症状反应的表现程度,也许提示胃气在正邪交争之中由实到虚一种状态演变。
联系现代医学,临床上最常见的呕吐病因,当属胃病,如急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癌等。就慢性胃病而言,根据临证经验,并在临床中观察应用发现,茯苓饮加半夏汤证,最是常见。
《金匮要略》附方《外台》茯苓饮: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
《金匮要略》: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
茯苓饮加半夏汤,从方药的组成而言,由四君子合小半夏汤橘枳姜汤去甘草而成,方证病机为胃虚(里虚)饮停气滞,四君子汤健胃益气利水,小半夏汤祛痰饮健胃止呕,橘枳姜汤理气化痰,因甘草甘缓,不利于腹胀及痰饮,故去甘草。结合茯苓饮及小半夏汤原文可知,茯苓饮加半夏汤证症状反应,当为呕吐、腹胀、不能食,而其特异性腹证当为心下痞硬满。就其大便而言,或为大便溏,或为大便难。
临床上,腹泻型及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比比皆是,而慢性病,久病虚劳,多病入太阴,多见茯苓饮加半夏汤证。根据冯世纶老师的经验,大便溏者,用炮姜,取炒苍术或焦白术、焦三仙,温中建中止泻,若上呕下利并见,可生姜炮姜同用,生姜健胃止呕,炮姜温中止泻。若大便难(便干),用大量生白术以健胃生津通便。
茯苓饮加半夏汤,对胃虚(里虚)饮停气滞证的胃食管反流病效果亦优,但胃食管反流病多反酸、烧心,老师多合乌贝散,加浙贝母、乌贼骨,保护粘膜、中和胃酸。
本文医案之中,病机除胃虚(里虚)饮停气滞之外,还有表不解、水气冲逆,故而加桂枝以解表降冲逆。
茯苓饮加半夏汤证,多为胃胀,少有胃疼,但亦有胀疼并见者,或只疼不胀者,若有舌质偏暗等瘀血之象可参,可加五灵脂甘温化瘀止痛。
今年6月接诊一胃疼数月久治不愈的艺术家,67岁男性,糖尿病及前列腺增生病史,胃疼如针刺,每日发作,影响创作,纳差,偶腹胀,口中和,夜尿频2-3次,大便难,在京及多省,中西多医诊治罔效,胃肠镜检:胃炎糜烂息肉,结肠黑变。望其舌质淡暗苔白腻,切其脉沉濡,触其腹心下痞硬满,诸症合参,考虑胃虚饮停气滞夹瘀,治以健胃利饮行气化瘀止痛,予茯苓饮加半夏合乌贝散加灵脂元胡汤,方为:姜半夏15g,党参15g,茯苓18g生白术30g,枳实10g,陈皮30g,浙贝母10g,乌贼骨10g,五灵脂(包)18g,延胡索30g,生姜3片,7剂,水煎服。服药3日后症减,7日后复诊,胃疼消,未发腹胀,轻微胃不适,已无碍,大便可,小便仍有不利,调方为茯苓饮加半夏合五苓散续后。患者感慨不已,国内知名医院及专家多次诊治,胃疼不解,服此小方得愈,看来以前是治不得法、方不对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