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传统的崇阳观和当今的火神派区别何在?
这里讨论一下《伤寒论》的崇阳观点问题。
首先我们应该明白,中医传统的崇阳观点来源于《素问》、《灵枢》这样的经典著作,而不是后世的一家之言,这是一个不容否认的基本事实,其后的《神农本草经》、《难经》、《脉经》以至于《伤寒论》一脉相承,莫不如此。
为什么中医的传统理论是崇阳观点呢?前人对于阴阳的关系讲得很多,这里引用《慎斋遗书》关于阴阳关系的几段论述:
“凡病不起于先天,即起于后天,是先天后天,皆为人身万化之本矣。然其真本,又惟在元阳一气。经云:苍天之气清净,清净之气者,阴阳五行先天后天之化原也。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本是一气,一而分之,则为二耳。但有质而凝静者为阴,无质而营运者为阳,无阳则阴无所卫,无阴则阳无所附,阴阳之相需,如天地相交,不得相失也。但其间有轻重之别,盖阳能生阴,阴不能生阳。《易》曰:吉凶悔吝生乎动,阳则动而不静者也。凡阴之病,皆阳动失其和而致之也。故扶阳为治病要诀,然知扶阳而不知顾阴,天生而地不成,亦非治病之全法也”。
“治伤寒,其要只在扶阳。病之所在,皆阳之所不至也,不知扶阳之义,无论汗、吐、下不能如法,即治法无差,而他病复起,亦恐不能全安也。扶阳者,冬阳在内,引而外之,夏阳在外,引而内之;春阳初发,引而发之;秋阳欲入,引而入之。阳之所至,阴寒自息。如物受阴寒之气而伤萎,一遇太阳则复其原矣,此为治伤寒之要法,不惟寒证为然,而风淫、暑热亦多类此,不过阴盛扶阳,阳盛扶阴。扶阳者,扶原阳也;扶阴者,扶真阴也。真阴所以配真阳,真阳亦人之原阳也。后之论阴阳者,以火为阳,而不知真阳非火;以水为阴,而不知真阴非水。盖一言水火,即系后天有形,必有过不及之弊,乃是先天一阳真气耳。纯得之则为仙,纯失之则为鬼,一有不到即为病。故治病必求其本。本者,元阳也。经云:苍天之气清静,苍者无他杂色也,纯乎阳者也;其余则为青、黄、赤、白、黑,分属五行而为后天矣。至于苍天之气,则为纯阳之本,扶之可以有生无死,此伤寒所以必顾真阳也”。
这里最关键的是“阳能生阴,阴不能生阳”一句,阳主动,主化气,这就决定了阴阳不同的性质,其理显而易见,所以最后的结论就是:
“人身以阳气为主,用药以扶阳为先”。
从阳气主动主生发的观点来看,从一切治疗的根本目的无非是使阳气得以流行生发,即使是应用补养阴液的药物或者应用苦寒药物以祛除邪热,其目的也无非是恢复机体阳气运化之常,因此,这个结论当然是无可非议的。
自从温病学派产生以来,有鉴于温热病邪耗散阴津的临床事实,有一些温病学家过分地强调了阴津在病理方面的重要性而忽视了阳气在生理方面的根本意义。尤其是到了温病学派的末流,又产生了喜好补阴畏惧温热药物的趋势。在上一世纪二十年代以后,受到了近代科学的影响,近代以改革中医以实现中医科学化为使命的一部分中医人士,在编著新中医教材时候,对于中医传统的阴阳理论作出了不尽准确的含混的解释,以至于造成了今天中医基本理论的某一些概念的含混和不尽准确之处,这是我们今天学习中医理论时候应该注意的问题。
那么,中医传统的崇阳观和当今的火神理论究竟区别何在呢?
首先,应该指出的,传统的崇阳观点只不过是指出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万物生长靠太阳,生命的意义在于运动,在于气化,在于生发,这也就是《内经》所说的“阳气者,若天与日”,“天运当以日光明”。古人所说的“苍天之气”的“苍”色属于先天之气,实际上也就是后天的木之青色,而木主生发,说明古人认为宇宙间充满了生发之气,所以《内经》又说:“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但是火神理论却混淆了阳气的生理意义和病理意义的区别,把阴理解为疾病的根源,而不认识阴的生理意义,又把阳气局限于生理意义,而不理解阳气的病理意义。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滥用、重用辛热药物。这些就是中医传统的崇阳理论和火神理论的区别。
另外,火神理论的鼓吹者缺乏对于中医病因病机学说的了解。事实上,四时发病各有其致病的六淫因素,而不仅仅是伤寒一端。以四季论,属于温病对象的有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温毒等,温热病占据了时病的大部分。伤寒致病主要发生在每年的霜降之后,春分之前。至于发病急骤的虚寒性病证虽然四季皆可发生,但是这一类病证毕竟较少。常见的缓慢发病并且缠绵难愈的内伤杂病,由于久则郁而化热的关系,往往呈现出热的性质,这一类病患由于久治不愈,最后导致正气衰微,需要大剂辛热药物回阳救逆的情况,在临床中只是少数。其实,很多慢性疾患的死亡原因都是阳气内陷的结果,或者是死于热邪耗散阳气的结果,这种情况可以说并不是死于寒,而是死于热,这就是前人根据《内经》理论总结出来的“暴病非阳,久病非阴”的病机演变规律。对于这一类由寒致热或者由热致寒的病机的治疗方法,归根结底无非是恢复阳气的生发气化功能,这也就是上文所引用的慎斋所讲的“用药以扶阳为先”的意思,而不能作为滥用辛热药物的根据。《伤寒论》中四逆汤的干姜剂量是一两半,附子的剂量是一枚,方下注:“若强人,可用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换算为今天的剂量,干姜一两半只是二十多克,强人可用三两,也不超过五十克,本方后面注:“分温再服”,也就是煎好以后分两次服用,那么每一次的口服剂量实际上是15克,至多不超过25克。附子有毒姑且不论,干姜本为寻常食品调料,但因为性味辛燥,过量使用可以耗散脾气阴液,所以也同样有一定的剂量限制,可见当今某些人以经方为借口,肆意使用大剂量的姜附肉桂吴茱萸是违背了仲景的用药本意,也是完全没有根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