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专方专治冠心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冠状动脉血管发生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常常被称为“冠心病”。但是冠心病的范围可能更广泛,还包括炎症、栓塞等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冠心病属于中医“胸痹”“心痛”范畴。指因人体阳气、阴血不足,瘀血、痰浊、寒积留聚引起气血阻闭不通而出现的以胸部憋闷、短气,甚或心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其轻者为胸痹,重者为心痛。

1.

病机

胸痹的病因病机虽颇为复杂,总之不外正虚邪实两个方面:正虚则脏腑功能衰减而致邪,邪实则因病邪久踞而损伤正气,正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胸痹的基本病机为气虚血瘀。胸痹多见于中老年人,《内经》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就是说,人到中年以后,或由长期积劳,或由摄生不慎,或因喜怒忧思,或因饮食不节,凡此种种,人体气血阴阳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衰减。胸居上焦,为心肺之所居。心肺之气,称为“宗气”,其作用为走息道以司呼吸,贯心脉而行气血。外感内伤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皆可以损伤宗气,从而使心之阳气阴血耗伤。正气既虚,内外之邪遂得以乘虚而入,瘀阻于心脉则胸闷心痛作矣。

瘀血又名死血,是人体的病理产物,而其既成之后,又可以成为多种疾病的致病因子,尤为胸痹病因与发病的重点。气以帅血,血以载气,素体心气不足,心阳不振,或劳心思虑,心血暗耗,加之终日伏案,缺少运动,皆能使气血呆钝,凝滞为瘀。而郁怒伤肝,肝气郁滞,疏泄不畅,脾虚生痰,痰浊内聚,塞脉道,则血亦为之瘀,亦为临床所常见。

2.

专病专方

根据本病的病机特点,创立以益气养心,行气活血,祛瘀止痛为法的专病专方–益心汤。益心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较满意的临床疗效。本方气血同治。

组成:党参 15g,黄芪 15g,葛根 9g,川芎9g,丹参15g,赤芍9g,山楂30g,决明子 30g,石菖蒲 4.5g,降香 3g。

方解:益心汤重用党参、黄芪益气养心为君;辅以根、川芎、丹参、赤芍山楂、降香活血通脉为臣,君臣相配,旨在益气活血,使气足则助血行,血行则血瘀得除;少佐微寒之决明子,既可防君臣之药辛燥太过,又取其气沉之性,疏通上下气机,以增活血之力;使以石菖蒲引诸药入心,开窍通络化湿。诸药相配,共奏益心之功。

加减:若血瘀气滞,心痛如刺痛、绞痛者,加血竭粉、麝香粉、三七粉,等量和匀,每服1.5g,以活血止痛;气机阻滞,胸部窒者,加枳壳9g,桔梗6g,一升一降,调畅气机,开通胸阳;心神失宁,心律不齐者,加珀粉、沉香粉各 1.5g,以宁神养心;阳微阴凝,胸痛剧烈,肢冷脉微者,加附子9g,以温阳通脉,多能应手。

胸痹虽有邪实的存在,但此病多发生于年老体弱之人,用活血药之外,还须加用益气之品,扶正达邪,畅通气机,才能奏效。同时在处方用药中还需遵守“调和”的原则,重视补益脾胃中焦之气,使心气生化有源,宗气得充血随气行,瘀阻自除,则心脉可通。行气却不拘泥于寻常理气之品,是升降之药同用,使气血流通。用药忌攻伐太过以平和为主,在必须用峻猛重剂时,中病即止不宜久服。

3.

典型医案

周某,男,68 岁。心绞痛,心肌梗死,反复住院,每晚心绞痛发作可达10次之多,遍用中西药,时好时坏,病情很不稳定,而请中医会诊。

初诊:胸闷心痛,每因发作而憋醒,痛彻项背,心悸气短,日发十数次,脉沉细,舌紫苔薄。

辨证:年近古稀,气阴两衰,心气不足,瘀阻心脉,夜间阳微阴盛,故多发作在深夜。

治法:益气化瘀,剿抚兼施。

处方:益心汤。党参 15g,黄芪 15g,葛根 9g,川芎9g,丹参15g,赤芍9g,山楂 30g,石菖蒲 4.5g,降香 3g,决明子 30g,三七粉 1.5g,血竭粉 1.5g(和匀,分2次吞服 )。

二诊:药后胸闷已退,痛势亦缓,脉沉细,舌紫苔薄。气虚阻,心阳受遏,守原方再进一步。另吞人参粉 1.5g,一日2次。

病势日趋坦途,心绞痛消失,随访5年,除劳累或恣啖生冷诱发外,未再因心脏疾患住院。

按:患者年近古稀,气阴两衰,心绞痛、心肌梗死反复发作,损伤心气,瘀阻心脉,病情日益严重。一味补益,胸闷心痛难除;一味逐,正气更见耗伤,必须把握补泻分寸,剿抚兼施,始能奏效。初诊因胸闷心痛较甚,侧重化,方用益心汤,党参、黄芪、川芎、丹参益气化瘀,葛根、菖蒲、降香、决明子升清降浊三七粉、血竭粉化瘀力强而无伤正之虞。故药后颇见奇效,二诊加用人参粉,补其气、化其瘀,宜常服而无流弊。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