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从脾胃论治脏病
因脏与脏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如《素问·玉机真脏论》说:“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就五行学说来讲,脾土化生精微以充肺金,肺金清肃下降以助肾水,肾中水精以滋肝木,肝木之性以助心火,心火之热以温脾土。这是五脏配五行的相互资生关系。肺金清肃下降,可以抑制肝阳之上亢;肝木条达,可以疏泄脾土之壅滞;脾土运化,可以制止肾水之泛滥:肾水上滋可以防止心火亢盛;心火阳热,可以制约肺金清肃之太过。这是五脏配五行的相互制约关系。
五行学说,不仅可以说明在生理情况下,脏与脏之间的互相联系,而且可用于说明在病变情况下,脏与脏之间的互相影响。例如肝病可以传脾,属木乘土;脾病亦可影响于肝,是土侮木;肝脾同病,称木郁土虚或土壅木郁。肝病还可以累及心,称为母病及子;累及肺,称为木侮金;累及肾,称为子病及母。其余他脏亦是如此,均可用五行生克乘侮之关系说明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鉴于上述情况,辨证用药时必须照顾整体,治其有病之脏,护养未病之脏,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说:“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既生以来,赖其所养,才能生长、发育,体壮结实。若心或肝或肺或肾既病,直接治其所病之脏而不能获效者,应改变所治之法。知心病从肾治,或肝病从脾治,或肺病从肝治,肾病从心治等。若治之再不效者,应考虑从脾胃论治。脾居中央能灌溉四脏,因脾土能生肺金、益肾水、养肝木、补心火,大凡四脏气血不足,从脾胃论治均可取效,故孙思邈说:“五脏不足,调于胃。”此胃即脾胃而言。
脾胃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各脏腑皆随脾胃之气或升或降,《 读医随笔·升降出入论》说:“心脏阳也,随胃气而右降,降则化为阴;肝肾阴也,随脾气而左升,升则化为阳。”此虽言其生理,实可指导临床。如心火亢盛、肺气上逆,可用和胃降气法引火下行,降气平逆;肝气寒凝、肾水不能上承,可用益脾升阳法,推动肝寒得散,肾水上承。故张元素说:“治肝心肺肾,有余不足或补或泻,健益脾胃之药为切。”
心病从脾治
心主血脉,脾主生血统血,脾气旺盛则营血充足;血行于脉中,赖脾气之统摄,才能正常运行。《 灵枢·决气》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血证论·脏腑病机论》又说:“血之运行上下,全赖于脾。”
心主神志,神慧志明,全赖血之所养。《灵枢·本神》说:“心藏脉,脉舍神。”如心中气血不足,不能濡养于神,可出现不寐、怔忡、多梦、健忘等一系列神志失宁的症状。若单纯以心病治心之法,往往难获良效。以脾论治,则气血速生,神志自宁,不治其心,心病自愈。
心之所病,有血虚、气虚、阴虚、阳虚、心火亢盛、痰火扰心、痰浊乘心、心血瘀阻等。其中除心血虚和心气虚常从脾论治外,心血瘀阻、痰浊乘心亦常从脾论治。因气不足,气不运血,而成心血瘀阻;脾阳不足,寒湿内生,酿成浊,而成浊乘心。又如心阳虚衰,除直接温补心阳外,常以温脾阳为后盾,阳振奋既能促进心阳恢复,又能巩固疗效。
1.心血不足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不寐,多梦,健忘,兼见头目眩晕,面色无华,口唇淡白。舌淡红,脉细弱。投柏子养心汤、天王补心丹无效者。
治疗法则:补脾以生心血,兼以安神定志。
主要方药:归脾汤。以黄芪、人参(证势轻者用党参)、白术、甘草补益脾气,气旺则血亦足,即“阳生则阴长”之意;配龙眼肉、当归补血以助脾营,酸枣仁、远志茯神益血而兼安神宁志;木香和中醒脾,使补而不滞。
2.心气虚弱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动辄加剧,神疲倦怠,自汗,面色白。舌,脉结代或细弱。投炙甘草汤、生脉散无效者。
治疗法则:补脾益气以充心气,佐以定志安神。
主要方药:四君子汤合养心汤。取人参、白术、甘草、黄芪、茯苓健脾补气;当归、酸枣仁、五味子益血敛阴、血中求气,即“阴生则阳长”之意。远志、柏子仁、茯神宁心安神为治标而用。
3.心血瘀阻
临床表现:心悸胸痛如针刺,或引左肩臂,气短,神疲乏力。舌质紫黯或瘀点,脉象细涩或结代。投血府逐瘀汤无效者,
治疗法则:补脾益气以振奋心阳,兼以活血化瘀。
主要方药:人参三七汤。用人参、白术、甘草补益脾气,脾气旺盛则心气充足,脉道流畅,血无所滞;三七、蒲黄、红花活血化瘀,以治其标。若暴痛欲脱,肢冷脉微,宜用参附汤急救回阳阳。
4. 痰浊乘心
临床表现:心胸疼痛,以左胸为剧,甚至痛引左臂,咯吐痰涎,形体肥胖。舌苔厚腻或厚浊,脉象弦滑或结代。投瓜婆薤白半夏汤等无效者。
治疗法则:健脾益气,祛痰宁心。
主要方药:六君子汤合神术煮散。取六君子汤补益脾气,兼化痰湿;配神术煮散健脾燥湿,兼以开窍宁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