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活胜风汤”可治多种眼科疾病
“羌活胜风汤”最早见于元代倪维德所著《原机启微》一书中。以后的医籍如《审视瑶函》《医部全录》《证治准绳》《张氏医通》《眼科篡要》等都有记载,吾师庞赞襄老先生在眼科临床实践中亦运用此方治疗多种眼病,余仿师而用之,亦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现将本方在眼科临床中应用总结如下,就正于同道。
一、方药的组成及方义
组成
柴胡6克,黄芩6克,白术6克,芥穗6克,枳壳6克,白芷6克,羌活6克,防风6克,独活6克,前胡6克,卜荷6克, 桔梗6克,川芎6克,甘草6克。
方义:《原机启微》中云:“夫窍不利者,皆脾胃不足之证,故先以枳壳、白术调治胃气为君;羌活、川芎、白芷、独活、防风、前胡诸治风药皆主升发为臣;
桔梗除寒热,卜荷、荆芥穗清利上焦,甘草和百药为佐;柴胡解热行少阳厥阴经,黄芩疗上热主目中赤肿为使。”共奏健脾升阳、疏风通络兼以清热之功效。
二、临床应用
羌活胜风汤主要用来治疗以风为主,风热相搏、上攻于目所致的外障眼病。
①实热生疮(或称“风赤疮痍”):相当于眼睑湿疹。
证见胞睑浮肿红赤,甚则胞肿如桃,痒疼并作,痒甚疼轻,眵多眊臊,头痛鼻塞,眉棱骨疼,或白睛浮肿,脉弦,苔薄白或微黄。
此为脾经风热,治宜祛风清热,本方加减治之。
②睑废、目偏视或神珠将反:
证见上睑下垂或目偏视或神珠将反,或眼珠只能直视,不能转动,项背拘急、头痛等。
此属风邪中络,络脉不通,治宜健脾散风,疏通脉络,可用本方加减治之。
③暴风客热、天行赤眼:相当于急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或“暴发火眼”。
证见白睛突然红赤,流泪刺痒,羞明涩痛,白睛肿胀高于风轮,胞睑浮肿,头痛鼻塞,恶寒发热,苔薄白、脉浮数等。
此属疠气时邪外侵。脾肺二经同时受邪。治宜疏风清热,本方加减主之。
④目赤:相当于慢性结膜炎。
证见白睛或睑结膜淡红而持续日久,眼痒刺痛,异物感,热感,干燥多瞬,眼易疲劳,常以夜间加重,苔薄白,脉缓细或弦细。
此属脾湿不运,复受风邪。治宜健脾燥湿,散风清热,本方主之。
⑤胬肉攀睛:
证见两眦胬肉赤脉满布,时轻时重,或手术后炎证日久不消,并有复发趋势、羞明流泪、刺痒,脉弦细者。
此属心经有热,复受风邪。治宜散风燥湿清热为主,可用本方加减治之。
⑥垂帘翳:相当于沙眼角膜血管翳。
证见黑睛上缘出现菲薄赤丝血翳,呈帘状,渐次向下伸延,赤脉尽头有细小星翳,发展严重时,血翳可掩及整个黑睛,形成“血翳包睛”患眼沙涩痒痛,羞明流泪、视力障碍。
此为风热壅盛淤热阻络之证。治宜祛风清热,散淤通络,明目退翳,本方加减治之。
⑦混睛障:相当于角膜实质炎。
混睛障之晚期,眼局部已无炎证及刺激证状,眼膜赤脉已完全消退,仅留有漫珠一色混浊,视物不清,口干或不干,苔薄白或无苔,脉缓或弦数。
此属脾虚络阻,五脏六腑之精气不能上注于目。治宜健脾升阳,活络消翳为主,本方加减主之。
⑧聚星障、凝脂翳:聚星障相当于浅层点状角膜炎及其它层角膜初期。凝脂翳相当于角膜溃疡。
证见黑睛炎白色星点状、树枝状或片状混浊,甚至表面溃陷,白睛抱轮红赤,患眼刺痒,羞明流泪、头痛鼻塞、脑巅沉重或眉棱骨痛、胞睑浮肿、苔薄白、脉浮数。
此为脾胃不足,风邪外侵,所致腠理不和而生热,风热上攻于目,宜健脾散风清热为治,本方加减主之。
⑨瞳仁紧小:相当于虹膜睫状体炎。
证见瞳仁紧小如针如簪脚,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白睛抱轮红赤,眼珠疼,眼眶亦疼,夜间加重,羞明流泪,鼻塞流清涕,脑巅沉重,苔薄白,脉浮数。
此属风邪外束,五脏失和,肝热上扰于目。治宜疏风散邪清热,可用本方加减治之。
总之:凡见脾胃不足之目赤、眵多眊臊紧涩,赤脉贯睛,脏腑秘结等及风邪外束之胞睑浮肿,白睛肿胀、头痛鼻塞,眉棱骨疼,脑巅沉重、羞明流泪、发热恶寒等症,无论是何种外眼病,均可应用本方加减治之。
本方常用加减法:
(1)有热者
①病在眼睑加川军;②病在白睛加桑白皮;③病在黑睛加龙胆草;④病在两眦加黄连。
(2)挟湿者加木通、胆草、苍术。
(3)便秘加川军;
(4)便溏肠鸣、胃寒吞酸者加茱萸子、干姜、陈皮等;
(5)胃呆纳少加山楂、神曲、麦芽。
三、病案举例
例1:李××,女,35岁
主诉:二眼发红,曾到××医院诊治,给药水点眼,点后、双眼红肿难开、痒甚,并有灼热感。
检查:双眼红肿如桃,眼睑皮肤粗糙较硬,白睛高度水肿,脉浮弦而数。
诊断:实热生疮(药物过敏性眼睑湿疹)
治疗
羌活胜风汤加胆草、川军。服四剂双眼红肿全消、白睛水肿亦退,继以前方去川军加桑白皮,服二剂而痊愈。
例2:李××,男,16岁
主诉:3天前晨起,突然双眼复视,右眼上睑下垂,头痛剧烈,口不干、胃纳尚可。
检查:右眼上睑下垂,白睛不红,眼球内转受限,脉沉细。
诊断:右眼睑废、偏视(动眼神经不全麻痹)
治疗
脉虽沉细,但头痛剧烈,系风邪入络,治应舍脉从证,予健脾散风、疏通脉络。用羌活胜风汤加全虫、钩丁,服15剂,并配合针灸,症状逐渐好转,至8月25日检查,全部症状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