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奇穴特效针法
传统的毫针刺法强调通过针刺补泻和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对穴位施加刺激,从而激发经气产生疗效。而董氏奇穴的三种特效针法则打破了常规,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鲜明的特点。同样的穴位有了不同针法的加持可以治疗更多的病证,产生更好的疗效。
特效针法
董氏奇穴通常选取1.5寸( 0.3mm×40mm)的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进针手法采用正刺、斜刺、皮下刺等。正刺是指垂直于皮肤表面进针,进针后可深刺或浅刺;斜刺是指针体与皮肤表面成60°、45°或15°的角度进针;皮下刺是指针体与皮肤表面平行,沿皮进针。上述手法进针后可以留针,亦可不留针;若留针,时间一般为30~45分钟。董氏奇穴不过分强调补泻手法,同一穴位,若针刺方向和进针深度不同,所治疗的病证也不同。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董氏奇穴的三种特效针法,即动气针法、倒马针法、牵引针法。
动气针法
动气针法,即针刺后令患者活动患处,视有无效果再决定继续捻针或换针。
动气针法具体操作如下:
(1)先决定针刺穴位。
(2)进针后有酸、麻、胀等感觉时,即为得气。然后一边捻针一边令患者稍微活动患处,若病痛立即减轻,表示针穴处与患处之气已经相引,达到疏导及平衡作用,可停止捻针,视情况留针或出针。
(3)如病程较久,可留针稍久,其间必须捻针数次以行气,或令患者活动患部以引气。
(4)如病在胸腹部,不便活动,可用按摩法或让其深呼吸,使针穴处与患处之气相引,疏导病邪。例如,胸闷、胸痛,针刺内关穴,然后让患者深呼吸,可立即感到心胸舒畅。
动气针法简单实用,且在不明虚实证候前亦可使用,但必须保证病痛部位能自由活动或易于按摩,因此需在患处远端施针。
倒马针法
倒马针法系利用两针或三针并列的方式针刺以加强疗效的一种特殊针法。经外奇穴与十四经穴亦可采用此针法。此针法亦常与动气针法配合使用,疗效显著。
倒马针法具体操作如下:
(1)先在某一穴位施针(如内关)。
(2)然后取同经邻近穴位再刺一针(如间使或大陵),这样就形成了所谓的倒马针。
(3)在倒马针的基础上可施用补泻手法,也可用动气针法与之配合,加强疗效。
这种邻近两针同时刺入的针法,类似古代的“排针刺法”或“傍针刺法”。“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也”,故此种针法尤其适用于久痹久痛。
牵引针法
牵引针法的作用是疏导、平衡,其是取患处对侧远处另一端的穴位与同侧远处另一端的穴位形成相互牵引之态,但不取近处穴位,使其可以“动引其气”。让痛处在两穴中央,两穴相引,必然通过痛点,通则不痛,则可以抑制疼痛而达到治病的目的。该针法效果颇佳,较之动气针法尤有过之而无不及。
牵引针法具体操作如下:
(1)先在健侧远端选取穴位作为治疗针。
(2)再在患侧另一端选取一穴作为牵引针。
(3)然后在两端同时捻针,使两针互相感应。
(4)令患者稍微活动或按摩痛处,再稍微捻针,痛可立止。也有许多患者未行捻针即已痛止,即利用两穴相互感应之动气以止痛。
(5)收效后视情况决定出针或留针。留针期间需频频或定时捻针催气。
此种针法施用简单,效果较好。一般而言,牵引之疏导穴,以取患侧经之荥、输穴为主,此即所谓“荥输治外经”。尤其是治疗痛证,则多以输穴为主,所谓“输主体重节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