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问诊,治疗头晕

湖南老乡,女,47岁。首诊日期:2023年11月6号。主诉:头晕出汗3月余。患者3月前不明原因头晕伴出虚汗,动则头晕伴全身出虚汗,在医院头部CT核磁共振各种检查没有异常,西医住院治疗无效,中医治疗不见好转,时好时坏反复发作,近期加重,胃口难受后开始头晕出汗伴全身抖动(颤抖),胃镜检查浅表性胃炎,因路途远电话就诊于我。刻诊:精神差,纳差,不能长时间说话,说话时间长了声音低嘶哑然后说不出来话,无口苦,但口干不欲饮,咽痒咳嗽,怕冷特别是后背怕风,不能进空调间。胃部不适,每次发作头晕出汗伴全身抖动都与外出回来有关,自诉每次发病从外回来没多久,胃部开始难受好像有一股气冲到喉咙眼,然后全身抖动出汗头晕持续近十分钟左右。失眠,小便正常,大便一天三次不成形,因电话就诊无法舌诊切脉。

方证辨证:《伤寒论》原文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诊断治疗

中医诊断:眩晕,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治疗: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加减。茯苓30g,桂枝12g,白术20g,炙甘草12g,生姜10g,大枣20g。水煎服,日一剂,分2次早晚服用,3剂。因比较远没有给她邮寄药,电话告诉她就四样药自煎。

三日后来电话说这三天没有头晕出汗,喝完第一天就能吃饭了,精神也好多了。

本案患者经西医治疗无效果,中医治疗不见好转,西医检查无异常。大家都知道这句话——治病必求于本,这个本就是病机。我看病比较认真,得问出来个所以然,她打电话时候,我反复问三个月前(也就是头晕出汗发病前)感冒发热没有,她否认没有感冒发热,我又按中医十问歌问了一遍,还问了拉肚子没有,吃啥坏东西有没有刺激性食物。

问到这时她突然想起来,今年夏天串门时候主家给了冰糕吃,平时不敢吃,碍于面子吃了,回家后开始胃痛拉肚子拉了好几次,治疗后当时好了,她自己好像想起来了,也不知道是第二天还是第三天,就开始头晕出汗,一直到现在反复间断发作。

能掌握病机的医生,问诊就能问出病的所以然,治病必求于本,这本是什么,我的理解是病人的病机,发病的时间原因环境男女老幼地理位置等,问诊的技巧问的好了就把病人的病机问出来。病机问出来了辨证就好辨证,随时方证也有了。中医讲人体是个有机的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就本案讲,她就是因为吃了寒凉的拉肚子,导致身体出现虚弱,进而又受风寒邪,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头晕出汗),西医是按局部症状治病的,头晕西医就检查头部病变,结果无异常,胃部不适就检查胃,查出来浅表性胃炎,也没有控制住病情。

《伤寒论》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你看本案开始是因拉肚子,符合67条;

伤寒若下后(拉肚子就是若下后);

心下逆满(胃口难受后也就是心下逆满,开始头晕出汗伴全身抖动);

气上冲胸(胃部开始难受好像有一股气冲到喉咙眼);

起则头眩(动则头晕);

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头晕出汗伴全身抖动)。

至于不能长时间说话,说话时间长了声音低嘶哑然后说不出来话,说明她年过60身体虚衰中气不足。无口苦、但口干不欲饮,说明体内有饮邪。咽痒咳嗽,怕冷特别是后背怕风,不能进空调间,说明有外表邪。外邪引动内饮,所以很符合伤寒67条。

苓桂术甘汤具有温阳化饮、健脾利湿之功效,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辨证对了一剂止二剂愈。医圣张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诊疗疾病的过程,辨证是核心,治则治法与处方用药都是随“证”而变。就本案不对之处望同道修正,遇见类似病例可以借鉴。电话随访至今未患病。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