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既恶湿亦不喜燥
许多中医书中经常引用“脾喜燥恶湿”,这句话不够全面。
它只强调了湿胜伤脾阳而忽略了脾燥伤阴的一面,所以,燥和湿都是异常现象。古人喻脾属土,《内经》并有“其性静兼,其德为濡,其用为化”(《素问·五运行大论篇》)之说,可见将脾比土是很有道理的。
因为土地能滋生万物,旱、涝均为其所忌,脾既为土,那就既恶湿(涝)亦不喜燥(旱),而宜濡润。唐容川说:“脾称湿土,土湿则滋生万物,脾润则长养脏腑”。他是主张燥湿相宜,勿太过与不及的。
“脾湿”乃由寒湿侵袭或脾阳不振,运化无权致水湿停聚。出现痰饮、水肿、带下诸证;治疗当以温运脾阳为法。
“脾燥”乃属阳气不足,津血亏损致脾失濡润。证见口干舌燥,消谷善饥、大便干结等;治宜益气养阴、润燥滋脾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