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哲学思维是探索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钥匙

中国崛起,离不开中华文明,而文明的核心是中华哲学。“哲学是人类对事物本质探究的最高手段,当然也指导医学。医学取得成效者多符合哲理,而失败或最终淘汰者常有逆于哲理。”学一点中华哲学,在医学中就可能少走弯路。“西学中”,这个“中”是一语双关的,既是中医,也是中华哲学。中医的整体观、阴平阳秘、辨证论治等是中医药学的灵魂,它反映了中华哲学在中医药学理论中的渗透和影响。如果“废医存药”,中医便不复存在。当前要防止“中医西医化,中药西药化”。

西医治病聚焦“病”的局部,治疗疾病注重“消灭”病原体,往往忽视了患者是有情感、有思维、有社会属性的人。而中医更关注患者的整体状态,由于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思路不同,中西医的疗效评价有很大差异。以癌症为例,西医认为肿瘤大小是判断药物是否有效的标准;中医通过整体调节,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可以带瘤生存,延长生命。如以肿瘤能否缩小为衡量标准,则认为中医似乎没有疗效。但中西医的治疗目标都是减轻患者痛苦,延长生命。因此,中西医若能相向而行,优势互补,可以进一步提高疗效。

,中西医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西医是一种对抗医学,“水来土掩,兵来将挡”;中医强调“以和为贵”主张“不战而屈人之兵”。在思维方式上西医要多借鉴中医的辨证思维,而在一些科学技术先进诊疗手段等方面,中医要多借鉴西医,把中西医的优势有机融合,可以促进医学的发展、疗效的提高。

有人说,科学的终点是哲学,中医的源头是中华哲学。中医药学是在中华哲学理念指导下构建的理论体系和防治疾病体系,所以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也离不开中华哲学的指引。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