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如何治疗冠心病
一、冠心病的虚实分类
1、气滞血瘀(实证)
如果你总是突发心绞痛,而且痛有定处。疼痛部位总在心脏附近,疼痛特点是阵发性的,通常过几分钟就会自然缓解,疼痛持续时间在2-5分钟,疼痛时常放射到左臂或左肩部位,且随心情波动起伏加重。这种情况大家应当在电视剧或现实中都见过,一生气就捂着胸口,感觉快不行了。而且这类人群的舌象,一般是舌暗紫的。那么,这多属于实证中的气滞血瘀型冠心病。我们知道气是推着血液前行的,气滞了走不动了,就会形成血瘀,阻塞心脉,进而就形成了冠心病。中医治疗:可参考复方丹参片或心可舒片。
2、心气不足(虚证)
有些老年朋友,你问他平时胸痛不痛?他会告诉你:不太痛,但总是感觉心慌心悸,而且感觉浑身乏力,上个楼或稍作运动,就感觉心里砰砰跳的厉害,还伴随头晕出汗,舌象通常是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质黯淡,苔薄白。这多属于虚证中的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气是推动血液前行的,气虚了就会推动无力,血液就会瘀滞心脉,造成心气不足型冠心病。中医治疗:可以参考通心络胶囊或参芍片。
3、寒凝心脉(实证)
还有些朋友虽说也是冠心病,但平时表现却是:胸痛彻背,感寒痛甚。就是心胸疼痛的时候,连带着后背都是痛的,而且受凉后疼痛越发加重。平时还表现为胸闷气短,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平素畏寒喜暖,舌象是舌苔白腻。这种情况,多属实证中的寒凝心脉型冠心病。寒气侵犯了心脉,血液就像河流一样结冰了,流不动了。这种情况下,中医治疗:就不再适合用丹参片了。血热则行,血寒则凝,寒凝血瘀型患者如果用了丹参片,反倒有可能加重病情。可以参考冠心苏合丸。
4、心阳亏虚(虚证)
一些朋友一到天冷的时候,就会感觉心脏不舒服,出门稍遇冷空气就会心慌气短;平时非常怕冷,感觉手脚冰凉;看他的脸色总是苍白,舌象淡白,齿痕。这种情况,多属虚证中的心阳亏虚型。心阳的作用是温煦,血遇热则行。心阳一虚,温煦失司,血液运行就会缓慢下来。而且心阳不足,还会累及肾阳,出现小便不利,身体浮肿。中医治疗:可以参考选用参附强心丸。
5、痰湿痹阻(实证)
有些朋友平时的感觉是心胸闷痛,呼吸及喘气困难,形体比较肥胖,行动起来总感觉困重;嗓子里感觉总是有痰;舌象是苔白厚腻。这种情况多属实证中的痰湿痹阻型冠心病。我们都知道痰性粘滞,当痰湿痹阻时,必然会阻碍气血流通。当出现这种情况时,中医治疗:可以参考选用丹萎片。
6、气阴两虚(虚证)
另一些朋友的心脏病表现,总是感觉胸闷隐痛,平日身体乏力,活动量稍大一点,就会出现心口部位隐隐作痛,自汗盗汗,五心烦热,心烦气躁。舌象多见舌红,少苔。这种情况,多属虚证当中的气阴两虚证。中医治疗:可以参考选用生脉饮。
二、”胸痹”的传统辨证+治法+方解
1、心气不足证候
症状:心痛、胸闷、气短、乏力、易倦、心悸、自汗、食欲不振,脉沉细、舌淡、苔薄。
解析:气不足则血行缓,血行缓弱,不足以供养于心,则心痛、心悸、胸闷、脉细、舌淡等症随之而见;气虚不足以充实心机,则气短、乏力、易倦、自汗、食欲不振等症,亦相继出现。其心痛虽不剧烈、但悠悠戚戚,发作频繁,并易于感冒。
治法:益气宣痹。
处方:黄芪六钱、党参五钱、桂心三钱、白芍三钱、炙甘草三钱、生姜二钱、薤白三钱、川芎三钱、三七粉三分、大枣五枚。方由黄芪五物汤加味而成。
方解:用黄芪以益气,桂芍以和营,佐姜枣以宣发其气,达到气充血不滞而痹以除的目的。今再加党参助黄芪以益气,加川芎三七助桂芍以通营,加薤白助姜枣以宣痹,气充营和,痹着的病变自当好转。
2、阳虚阴厥证候
症状:心痛、短气、汗出肢冷、面色苍白、甚至昏厥,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见虚数无力,或见结代。
解析:此为心阳衰竭,不能内煦于脏,则心作剧痛;不能温及四肢,则汗出肢冷;不能上供养于头面,则面色白而昏厥;不能鼓动血行,则脉见沉细、结代或虚数无力。
治法:以扶阳救厥为急务。当剧痛难忍时,宜用乌头赤石脂丸加减方。
处方:制川乌三钱、川椒一钱(炒去油)、干姜三钱、川附片五钱、生龙骨四钱、制乳香一钱、制没药一钱、五灵脂三钱。
方解:方用干姜附子以扶阳,川乌川椒以救厥,阳扶则心力可增,厥救则阴霾自散,再配乳没五灵脂以通营止痛,加生龙骨者,以其涩津、固脱、安神之用更强也。
如已进入昏厥,自当急送苏合香丸,以回阳苏厥。如临时买不到丸药,可配苏合香五分,细辛一钱,丁香二钱,冰片一分,白檀香三钱,荜拨一钱,人参一五钱煎成,趁热急饲。
如汗出不止,四肢厥冷,脉息微弱至极,宜防其虚脱,急用参附龙牡汤加味。人参五钱、川附片五钱、龙骨五钱、牡蛎五钱、麦冬二钱、五味子三钱 加入麦冬五味,即是生脉散,参附所以回阳,生脉所以救阴,龙牡所以固脱。实为标本兼顾,阴阳两救之方。
3、营阴失养证候
症状:心痛、胸闷、心悸、四肢麻、烦躁、口干、舌质红、脉细数。
解析:营血虚少,不足以养心,则痛悸频作;不足以营运于四肢,则发麻;不足以养神,则烦躁不安;不足以上承,则口干舌红。
治法:养营通络。
处方:桂心三钱、当归三钱、白芍三钱、沙参五钱、干地黄四钱、地龙二钱、川郁金三钱、鸡血滕一两,炙甘草五钱。
方解:方由人参养营汤去黄芪、白术、茯苓,加地龙、丹参、郁金、鸡血藤。所去者,营虚当慎用温燥淡渗之品,所加者,皆以其有通络之功用也。
如有心动过速,或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的表现,则宜用养血安神法。炒枣仁二线、茯神四钱、炒知母四钱、川芎二钱、炙甘草五钱、柏子仁三钱、龙骨五钱、牡蛎五钱、炙远志三钱。
方由酸枣仁汤加味而成。原方本以酸苦涌泄之功,益真阴,除虚烦,而神志得安,今再加柏子仁、龙骨、牡蛎、炙远志,旨在倍其养心安神之力也。
4、阴虚阳亢证候
症状:心痛、胸闷、烦躁不安、易于激动,头痛、头晕、肢麻、面赤、烦热、口干、舌质红或紫暗、苔薄黄、脉多细弦有力。
解析:营阴虚损,不能维持对心脏的濡养,则刺痛而胸闷。阴虚不能涵阳,阳失其养,则亢逆而成炎上的火热邪气,则心痛、面赤烦热、口干、舌红、苔黄诸症随之而起,这时患者的血压亦往往升高。血少而神不安,故烦躁易激动。血少而脉失营,故肢麻而脉弦急。
治法:益阴制阳。
处方:炒知母四钱、细生地六钱、炒玉竹六钱、泽泻三钱、茯苓三钱、牡丹皮四钱、苦丁茶三钱、降香三钱、丹参六钱、槐花三钱。
方解:方由知柏地黄汤化裁而成。地黄、玉竹、知母所以益阴之虚;丹皮、苦丁茶、槐花所以制阳之亢;茯苓、泽泻所以导心阳下行,以归于肾;复用降香、丹参以辅益阴之品,通营活络,恢复其制阳安神的功用。
5、气滞血瘀证候
症状:心刺痛、胸满、气短、烦躁不安,多为阵发性,舌质紫暗,苔略厚,脉弦。
解析:气滞与血瘀,往往是互为因果的,由于气滞不畅,常导致血行受阻而瘀蓄,虽血愈蓄,气行愈滞,但毕竟仍以气滞为血瘀的先导,血瘀则刺痛,气滞则胸满,气血的运行两惟有所得,维非气短,抑且神志不安而烦躁不宁。
治法:行气化瘀。
处方:胡索三钱、金铃子三钱、丹参六钱、檀香三钱、砂仁钱半、制香附三钱、川郁金四钱、荜拨三钱、五灵脂三钱、三七粉四分。
方解:方由金铃子散及丹参饮加味而成,加香附、荜拨配金铃子散以行气导滞,加五灵脂、三七粉、郁金配丹参饮以活血化瘀。滞行瘀消,诸症自当缓解。
6、痰饮阻塞证候
症状:心痛、气短、胸部憋闷、痞塞不舒、咳嗽吐痰,甚或喘息、痰声漉漉、舌淡苔厚腻,脉沉滑有力。
解析:痰饮之所以阻塞,皆由脾肾之阳虚,不能蒸发和散布水津,淤留日久,渐变而为痰饮。既成痰饮之后,阳气仍不能克制之,于是痰浊水饮,弥漫于胸廓,侵及心脏,阻塞其气血的运行,于是心痛、气短、胸闷、痞满诸症、相继出现。痰饮上干,肺气不能肃降。便咳喘咯痰频仍发作。
治法:导滞祛痰。
处方:全栝蒌五钱、薤白三钱、清半夏三钱、化橘红三钱、天南星三钱、茯苓四钱、生姜三钱、川芎三钱、桂枝二钱、茅苍术三钱。
方解:此为栝蒌薤白半夏汤、苓桂术甘汤、二陈汤等的复方。二陈汤所以健胃去痰,苓桂术甘汤所以温肾祛饮。不用陈皮而用橘红,不用白术而用苍术,旨在倍其燥湿蠲饮的作用,栝蒌薤白半夏汤伍以川芎,主要在通阳宣痹,以回护心脏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