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以七为期”的衰老规律
生殖衰老问题是关乎女性的重要问题。中医学对于女性生殖衰老规律的认识源于《素问·上古天真论篇》,并“以七为期”进行总结,认为女性在“五七”开始出现阳明脉衰,“六七”三阳脉皆衰,“七七”天癸竭,经绝不至。
现代研究显示,女性35岁始妊娠率及活产率显著降低,生殖功能呈“折棍式”下降,42岁以后活产率不足6%,48~52岁就到了平均绝经年龄,此规律与中医学认识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基于此,有团队回顾性收集相关数据,观察不同年龄段基础性激素水平及抗苗勒管激素水平的变化特征,从而探析中医理论中女子“以七为期”的生殖衰老规律。
关键结果与讨论
收集就诊者年龄、平均月经周期(近3个月)、基础性激素[包括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睾酮(T)]水平及抗苗勒管激素(AMH)水平,以每七岁为一个节点进行分组,比较各组数据资料中各指标的变化情况,并结合中医学“以七为期”的生殖周期进行探讨。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女子21岁时肾气充盈,此阶段女性生殖功能发育到鼎盛时期。结合本研究结果,可见该过程与基础性激素水平的变化有与之相符的体现。
1)LH由垂体合成并分泌,LH水平随青春期的发育进程逐步升高。本研究中,三七组LH水平明显高于一七/二七组,体现了性腺轴功能从尚未稳定到发育成熟的过程,即由“天癸至”至“肾气平均”的完善过程。
2)FSH/LH值可作为评估卵巢功能的指标,FSH/LH>2提示卵巢储备功能下降。在青春期早期,FSH比LH的分泌量表现为更早的增加,而在青春期结束时,LH分泌量多于FSH,FSH/LH逐渐下降。本研究中FSH/LH在“一七/二七”至“三七”阶段逐渐下降,于“三七”时出现最低值,与现代医学观点相符。
3)T可促进卵泡的募集、减少卵泡的闭锁与凋亡,与卵巢储备功能呈正相关,对维持正常的生殖功能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中,T水平在“四七”阶段相较于“三七”阶段显著下降,表明“三七”阶段为生殖能力充盛活跃时期。
4)AMH由卵巢颗粒细胞所产生,其水平与生长中的卵泡数量密切相关,是首选的卵巢储备标记物。AMH水平在大约25岁时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本研究中AMH亦在“三七”阶段达到峰值,且与其后“四七”阶段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说明“三七”阶段为卵巢储备最高的时期。
5)月经周期可以反映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状态,正常月经周期范围为21~35天,可作为生育能力或卵巢衰老的预测指标。本研究结果显示,在“三七”阶段平均月经周期中位数为35天,其后“四七”阶段显著缩短,提示“三七”阶段为性腺轴逐渐发育至成熟阶段。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女子到28岁左右筋骨强健有力、头发生长茂密,此时身体最为强壮,即与“三七”时期年轻鼎盛但欠稳固的性腺功能相比,此时期的生殖之“精”与有形之“体”相辅相成,达到整体层面上的高峰状态。
现代医学认为,随着性腺功能成熟,LH脉冲频率呈现年龄相关性降低,本研究中“四七”阶段LH较“一七/二七”至“三七”阶段降低,两者结果一致;FSH水平在“一七/二七”至“四七”阶段无显著差异,结合LH在本阶段的变化,则FSH/LH值相应地较前升高。T在“四七”阶段较前明显下降,但仍在正常水平内,可推断相较于“三七”阶段性腺功能的较高波动性与个体差异性,“四七”阶段生殖能力水平较前稍下降但性腺功能仍较好;AMH在此阶段亦较前降低,提示卵巢状态自性腺功能成熟后即开始逐渐衰老,但本阶段AMH中位数为3.95 ng/ml,可见其水平虽开始下降但仍具有较好的卵巢储备功能;平均月经周期方面,“四七”阶段较前缩短,此阶段中位数为32天,逐渐接近于“一月一潮”模式。
生殖衰老是一个动态的、早期发生的过程,“四七”阶段LH、FSH/LH、T、AMH等水平即有所体现,但此阶段FSH、E2水平未出现显著改变,提示该阶段为生育能力较高且性腺功能稳定的阶段,此状态与条文中所述“身体盛壮”相符。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女子在35岁前后开始出现生殖衰老症状,具体表现为面容开始憔悴、头发开始脱落等。FSH是评价卵巢储备功能的经典指标,作为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和更年期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之一。
在本研究中,“五七”阶段FSH水平较前上升,提示35岁为重要转折点,与条文中“始”字之义相符,即生殖衰老在此时开始呈现。目前亦证实卵巢功能在35岁后出现加速下降。对于卵巢功能减退,相关研究表明,LH水平的升高比FSH晚2~5年,认为FSH/LH值升高相比于FSH水平可以更早预测卵巢储备功能的减退,与本研究所示“五七”阶段FSH/LH值较前显著上升相符。
E2是女性最主要的雌激素,其促进女性生殖器官的发育与调节性行为,是评价卵巢功能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中E2在“五七”阶段出现升高,与FSH出现变化的节点相同。在卵巢功能下降早期,由于FSH的升高刺激卵泡提前发育,致使窦卵泡增多,因此E2呈增多趋势,故此阶段E2变化与现代理论可相印证。
此外,T、AMH以及平均月经周期在此阶段均进一步下降,平均月经周期在此阶段亦进一步缩短。综合此阶段指标变化,提示生殖衰老开始呈现,与《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所述“面始焦,发始堕”相一致。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绝,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女子42岁以后,太阳、少阳、阳明等经脉功能虚衰,充养不足,面容愈发憔悴,头发开始变白,生育功能加速减退;49岁以后衰老则更进一步,冲脉及任脉功能衰退、精血亏少,月经停止,生育功能彻底丧失。
本研究显示,“六七”阶段FSH、E2继续升高,LH开始升高但幅度较小;“七七”阶段FSH、LH进一步大幅升高,E2则转势大幅下降;平均月经周期与前相比无明显变化,但月经周期的波动范围更大。现代医学认为,当早期卵巢功能下降时,FSH因负反馈调节减弱而升高,进一步致卵泡早期E2升高、卵泡期缩短以及月经周期缩短。而到绝经前后,卵泡池中窦卵泡几乎消耗殆尽,雌激素分泌无源,E2快速下降,FSH、LH则因失去负反馈调节进一步升高,月经周期则相应地开始延长或紊乱直至停经,与上述观察结果相符。
FSH>40 U/L为卵巢早衰的诊断标准之一,本研究中FSH在“七七”阶段中位值为47.57 IU/L,与卵巢储备功能低下的状态相符。相应地,当FSH、LH均升高则FSH/LH变化减小,本研究中亦显示FSH/LH值在“六七”“七七”阶段较前无显著变化。AMH在“六七”“七七”阶段则呈持续下降,现代医学亦认为AMH水平随年龄逐渐下降至不可检测。T水平在“六七”阶段仍下降,至“七七”阶段则无显著变化。目前认为在绝经前后,由于激素代谢模式的改变,雄激素可相对升高,因此T水平在后期并非持续下降,本研究结果与此相符。
综合各指标在“六七”“七七”阶段的变化,提示卵巢功能趋于衰竭的状态,与条文所述“面皆焦”“天癸绝”之状态相吻合。
综上,中医学所述女子“以七为期”的衰老规律具有合理性。AMH水平自“三七肾气平均”阶段起就持续敏感,可作为反映肾气的首选指标;FSH/LH值、T水平及平均月经周期在“四七”阶段即有显著变化,可作为生殖衰老早期发生的预判;FSH及E2水平主要在“五七”阶段出现明显转折性改变,与此阶段“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的状态相符;“六七”阶段主要表现为FSH、LH、E2水平随生殖能力衰竭持续上升;“七七”阶段则表现为E2水平与FSH、LH水平的显著差距。
基于此角度阐释中医学女子“以七为期”的生殖衰老规律有助于在临床中更清晰地把握患者生殖情况,从而优化处理方法及指导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