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证的中医临床意义

药证能为临床医生正确选用经方提供一种思维工具及经验支撑,其临床意义主要体现在帮助寻找对证经方、进行方证鉴别、指导加减变化等方面。

1.寻方指向

面对纷繁复杂的病情,药证能指明寻找对证方药的方向,帮助医生从脑海中搜寻出相关的方剂。如看到患者呕吐不止,脑海中可以浮现以半夏为主的配方群,如小半夏汤、大半夏汤、半夏泻心汤,甚至麦门冬汤或竹叶石膏汤。而面对心动悸的患者,脑海中可以浮现以桂枝、甘草、茯苓为主的配方群,如桂枝甘草汤、炙甘草汤、苓桂术甘汤等。患者有心中烦、心下痞等,医者若看到黄连证,则通常会在含有黄连的处方中寻找合适目标,或选用泻心汤,或选黄连汤,或选甘草泻心汤等。洪上庠说:“不知一病有一病之方,一方有一方之药,一药有一药之效,不能审药,何以定方?不能定方,何以治病?”(《本经疏证·序》)这里说的就是从药证到选方的思路,也就是药证的指向作用。

2.类方鉴别

在诸多相似的类方出现时,需要排除和选择,其中,熟悉药证能凸显方证特征,有利于各方证的比较鉴别。小柴胡汤与半夏泻心汤都是七味药,组成区别在于前者有柴胡,后者有黄连。柴胡主治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心烦,兼治疟疾、黄疸、腹中痛、不大便、热入血室、肢节痛等或然证。在柴胡的主导下,使得小柴胡汤的应用范围非常广,特别是对发热性疾病和胸胁部的疾病有不错的疗效。黄连主治心中烦而脉浮滑促者,兼治热利、干呕、心下痞等。在黄连的加持下,半夏泻心汤的应用病症集中在消化系统,所谓“呕而肠鸣心下痞”。再例如,半夏泻心汤与黄连汤都用于呕吐,两方均为七味药,组成的区别仅仅是前者有黄芩,后者有桂枝。黄芩主治烦热而心下痞者,兼治出血、热利、热痹等。桂枝主治气上冲而脉弱者,兼治发热自汗、烦惊、腹中痛、身痛、外证等。则半夏泻心汤用于“心下痞冶,而黄连汤则用于“腹中痛冶,两方的主治的部位和病症便不同。方由药组成,但方证不是药证的简单相加。药物组成方后,体现着整体的合力作用,一些药证在方证中表现不明显,但在鉴别方证特征时,药证常常成为重要的鉴别点。

3.加减依据

由于个体差异以及疾病特性的不同,临床用方会有适当的加减变化,此时,药证常常起到提供依据的作用。徐灵胎说:“能识病情与古方合者,则全用之;有别症,则据古法加减之,如不尽合,则依古方之法,将古方所用之药,而去取损益之,必使无一药不对症,自然不悖于古人之法,而所投必有神效矣。”(《医学源流论》)药证是经方加药或减药的依据。以《伤寒论》桂枝汤为例,证见恶风、汗出、脉浮者用之。如见项背强者,则加葛根;喘者,则加厚朴、杏仁;下利脉促胸满者,去白芍;更恶寒者,去白芍加附子,这是药物的加减。如发奔豚者,则再加桂4;如腹中痛,芍药倍用之,这是药物剂量的加减。这种经方的变化,以药证的有无作为依据。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