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日嗳气如何治疗

嗳气作为胃病常见伴随症状,一般不将此作为独立病证,中医治疗不难取得效果。但是在临床上,部分以“嗳气”为主诉的病情却十分顽固,治疗比较棘手,其中一种是肝气郁结所导致的嗳气,属于《素问•宣明五气》所说的“心为噫”。

一般的嗳气,轻则一日十数次,重则数十次而已。但笔者遇见一位患者则表现为持续数年的整日嗳气,连连不休,白昼几乎从没有间断的时候。因觉其奇,记录如下。

薛男,52岁,2010年3月19日就诊。

诉最近4~5年来,每日嗳气频繁异常,连连不休,音声洪亮,冲力十足。每日白昼至少持续嗳气7~8个小时,一年365天,嗳气没有1天“休息”。自觉气自胃中上冲,无法抑制,仅在夜间睡眠时不嗳气。伴胃胀,纳呆,口臭,大便1日2~3次,量少而有不尽感,舌淡红,苔中根黄,脉细弦。胃镜检查示慢性胃炎。

患者在旁待诊及在就诊过程中,嗳气一声接一声,声声接续,连成一片。一边诉说病情,一边不间断嗳气,嗳气竟比说话不少。平常无论做什么,总要嗳气,即使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也是这样。患者性格尚属开朗,未有明显心理障碍或情绪抑郁的迹象可以捕获。望之体格、体质均可。

患者曾因此疾去本市主要几家中医医院就诊,服用中药3个月,未见任何效果。亦曾去西医医院就诊,服多潘立酮(吗丁啉)等促胃肠动力药亦无效果。

患者是因为看到笔者发表于《上海中医药报》的《胃逆嗳气顺肠道》这篇文章而来求诊的。但笔者在临床上从未遇到如此严重并顽固的嗳气患者。心想无论症情如何严重,治疗原则应该是一样的。本案嗳气、胃胀、大便日2~3次,松散不成形、且量少而有不尽感,乃胃肠有积滞而致胃逆。参照旋覆代赭汤和木香槟榔丸和胃降逆,导滞通肠。

处方如下:旋覆花10g,代赭石15g,柿蒂15g,刀豆子12g,橘皮12g,半夏15g,木香15g,槟榔15g,青皮12g,枳实15g,莱菔子15g,牵牛子15g,生大黄5g(后下),10剂。

二诊(3月30日):患者服上药至第2剂,嗳气即戛然而止,大便每日1~2次、成条通畅;但服至第3~4剂药后,嗳气又有所回复,总的来说嗳气减少四成左右。原方加白芍60g,甘草20g,柴胡12g,当归12g,7剂。

三诊(4月13日):患者欣喜诉说,嗳气继续减少至一成,且程度明显轻微。以前白天1天要持续嗳气7~8个小时,现在1天的嗳气量加在一起,仅有半小时许;与此同时,胃胀、纳呆、口臭等症均得到明显改善,食欲增加,大便1日1~2次,量多而成条,精神状态较之以前不知好几多。患者今天就诊显得精神特别兴奋,所苦顽疾数年,不意服用2周中药基本告愈。患者说如果继续保持目前的这样的状态,即使不治疗也可以忍受了。今增诉平素痰多。舌淡红,苔白腻,脉细弦。用初诊处方去牵牛子,加苍白术各12g,茯苓12g,厚朴12g,连翘30g,予14剂以巩固疗效。

这个案例进一步证实了笔者所强调的一个观点,即凡是治疗胃气上逆不降的病证,在和胃降逆的同时,不要忘了胃与大肠相连而用通腑的方法进行治疗,通腑导滞即所以和胃降逆。观本案前医用药,只知和胃降逆,忽略了患者大便有后重感的症状,并没有用通腑导滞之药。就是这点看似微不足道的差别,致使疗效有如云泥。

在诊治嗳气、呃逆、泛酸、呕吐、反胃、胃痛、胃痞等胃疾时,必细问其大便情况。大便次数多并不就是腹泻,尤其当大便并不溏薄、并有不尽感或后重感,这种情况往往是缘于肠道痰凝积滞。患者在三诊时补述“平素痰多”,即是证明。所以,治疗时应该采用祛痰消食化积导滞“通因通用”。如此则患者排便通畅,大便次数反而会减少。

仲景早就指出:“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这种哕与腹满并见,是实邪内阻,气机壅逆所致。实邪内阻于下,则腹满;气逆于上,则嗳气呃逆。“视其前后”是指有无小便不利或大便不通。如大便不通或欠畅,提示胃肠积滞并导致胃气不降,治当通畅腑气;如有小便不利,是水湿停聚于下,水阻气逆而出现哕而腹满,应治以利湿降浊。如此则邪去气顺,哕止腹满自去,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