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气郁勃是风寒化热的根本原因
《内经》一书反复强调“人伤于寒则为病热”、“夫寒盛则生热”、“人伤于寒而传为热”。对“风寒化热”之理蕴,历代医家虽多有发明,但无不认为与阳气怫郁相关。王冰认为“寒气外凝,阳气内郁,中外相薄,寒盛热生”;刘完素亦谓“寒主闭塞而腠理闭密,阳气怫郁不能通畅,怫然内作,故经曰伤于寒则为病热”。二氏之论,足资启悟我们对经文的理解:寒邪化热与阳气郁勃有着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所谓“寒盛生热”的转化,实际上就是人身阳气渐次闭郁,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仲景深契《灵》、《素》微旨,在《伤寒论》中以具体汤证的形式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形象的描述。麻黄汤证至大青龙汤证,再至白虎汤证的传变,可以说是以“寒郁阳”、“惟寒郁热”、“寒化热”的三个环节再现了“寒邪化热”的典型演变过程。他如大论中桂麻各半汤证、桂枝二越婢一汤证,以及太阳病、二阳并病,最终转属阳明的有关论述,也充分反映了作者对阳为邪阻,怫郁化热的重视。在仲景看来,“发热属表者,即风寒客于皮肤,阳气怫郁所致”;邪热入里者,也无非“营卫郁遏,不得外发,自当内传”。因而,他不仅在条文中多次使用了“阳气重故也”、“阳气怫郁不得越”、“阳气怫郁在表”等辨证术语,并且针对阳郁化热的不同阶段拟定了辛温发散、辛凉透泄、辛寒清解等不同治法。不惟使风寒化热的理论更为充实、具体,同时也为临床应用开拓了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