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龙汤的临证经验

小青龙汤是呼吸系统疾病中常遭遇的方证,为外邪里饮而致咳喘的主方。本文通过记录分析三则小青龙汤医案,学习对小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方证及原文的理解。

医案一:咳嗽4月不愈案

某女,31岁。

初诊2015年3月16日:咳4月,咯清痰,鼻塞,汗出不多,恶冷,夜半喉中堵,侧卧睡,胸闷,喘憋,口干思饮,服一丹苏黄不效,大便干;苔白根腻,脉细。

学生跟诊辨证思路:患者鼻塞,恶冷,汗出不多,当为表证;咳嗽,咯清痰,夜半喉中堵,胸闷,喘憋,苔白根腻,当为痰饮内停,为患呼吸道;口干、大便干,当为饮停化热,辨六经为太阳阳明太阴合病,当治以解表温中化饮清热。患者病患咳痰喘,且痰液清稀,是否为小青龙加石膏汤证?

老师辨治:辨六经为太阳阳明太阴合病,辨方证为小青龙加石膏汤证。

麻黄10g,桂枝10g,细辛6g,清半夏15g,五味子15g,白芍10g,炙甘草6g,干姜6g,生石膏45g,7剂。

二诊2015年3月23日:上药服4剂,夜喘减轻,鼻塞显减,不恶寒,喉中堵已,咳吐粘黄痰,流清涕,口干,大便干好转日一行;苔白根腻,脉细。

学生跟诊辨证思路:方证对应,服药症减,辨六经仍为太阳阳明太阴合病,当有方有守。

老师辨治:上方加桔梗10g,厚朴10g,5剂。

三诊2015年3月30日:药后症减,鼻塞不明显,流黄涕、痰,口干,盗汗,头痛,大便如常;苔白,脉弦滑数。

学生跟诊辨证思路:患者六经虽未变,但新增盗汗,脉弦滑数,是否里热更重?咳痰喘减轻,苔白,未见厚腻,当为痰饮减轻,且看老师如何处方。

老师辨治:辨六经为太阳阳明太阴合病,辨方证为大青龙减麻黄加苡败桔术汤证。

麻黄10g,桂枝10g,杏仁10g,炙甘草6g,桔梗10g,生苡仁30g,败酱草15g,苍术15g,生石膏45g,生姜3片,大枣4枚,7剂。

结果:服药后咳愈。

按语:患者咳痰喘、鼻塞4月不愈,依据症状反应,考虑为外邪里饮化热之小青龙加石膏汤证。服药后症减,方证对应,二诊加桔梗、厚朴,治咳逆上气,通窍。三诊,咳痰喘减,痰饮减,盗汗,里热明显,老师调方为大青龙减麻黄加苡败桔术汤。

医案二:肺炎后哮喘1年案

某女,43岁。

初诊2017年8月15日:支原体肺炎后哮喘1年,早晚咳重,运动后喘,咳止能平卧,有时胸闷,咯黄白痰多,口干,纳可,汗出不多,恶寒,大便可;苔白,脉细弦。

学生跟诊辨证思路:患者咳喘、恶寒,汗出不多,“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当为表证;咳喘,胸闷,咯黄白痰多,当为痰饮内停;口干,当为饮停化热,辨六经为太阳阳明太阴合病,辨方证为小青龙加石膏汤证吗?

老师辨治:辨六经为太阳阳明太阴合病,辨方证为小青龙加石膏汤证。

麻黄10g,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6g,姜半夏30g,五味子15g,细辛6g,干姜6g,生石膏45g,7剂。

二诊2017年8月22日:喘咳好转,咳减痰少,口干不明显,汗出不多,仍恶寒,早晚咳多,心烦,纳可;苔白,脉细。

老师辨治:上方增干姜10g,7剂。

三诊2017年8月29日:喘减,夜间可平躺,晨起仍咳嗽、喘,咳重痰多,黄,不恶寒,喉中痰鸣,心烦,咽干,夜间可平躺,大便可;苔白,脉细。

老师辨治:辨六经为太阳阳明太阴合病,辨方证为射干麻黄加石膏汤证。

射干10g,麻黄10g,紫苑10g,款冬花10g,姜半夏30g,细辛6g,五味子15g,炙甘草6g,生石膏45g,生姜3片,大枣4枚,7剂。

四诊2017年9月17日:无喘憋,痰很少,早晚有咳,喉中痰鸣已,心烦已,口中和,纳可,手足温,二便可;苔白,脉细。

老师辨治:辨六经为太阴病,辨方证为半夏厚朴加桔杏草汤证。

姜半夏30g,厚朴10g,茯苓12g,苏子10g,桔梗10g,杏仁10g,炙甘草6g,生姜3片,7剂。

结果:服药后,未再发哮喘。

按语:患者肺炎后哮喘1年不愈,胸闷、喘息,夜间难以平卧,为外邪里饮之小青龙汤证之“咳逆倚息不得卧”,并有饮停化热之象,初诊、二诊老师辨方证为小青龙加石膏汤证,治以解表温中化饮清热。三诊,患者喘减、不恶寒,仍咳嗽,喉中痰鸣,虽六经未变,仍为太阳阳明太阴合病,但表证减,老师调方为射干麻黄加石膏汤。四诊,患者无喘,仍有轻微咳痰,老师以半夏厚朴汤加桔梗杏仁炙甘草收功。

医案三:鼻炎20年,嗅觉消失2年案

某女,42岁。

初诊2021年11月1日:鼻炎自20岁患之,近两年嗅觉消失,30岁鼻息肉手术,遇冷喷嚏,每日喷布地奈德,流涕不明显,晚上手足心热,眠差,易醒,汗出不多。初睡手足冷,醒后手足热,口中和,眼眶黑,纳可,大便2-3天一行,月经大致正常,腰膝酸软,眼干;苔白微腻,脉弦细。

老师辨治:辨六经为太阳阳明太阴合病,辨方证为小青龙加石膏桔梗汤证。

麻黄10g,桂枝10g,白芍10g,五味子15g,姜半夏30g,细辛6g,干姜10g,炙甘草6g,桔梗10g,生石膏45g,7剂。

二诊2021年11月8日:服2剂后即感嗅有味,便秘好转,日一行。但近两天又2-3日一行,四逆,醒后手足热,眠易醒,口中和,生气着急则眼干,遇冷热皆易喷嚏;苔白,脉细.

老师辨治:辨六经为太阳阳明太阴合病,辨方证为小青龙加石膏白术汤证。

麻黄10g,桂枝10g,白芍10g,五味子15g,细辛6g,姜半夏30g,干姜10g,炙甘草6g,生石膏45g,生白术50g,7剂。

三诊2021年11月22日:鼻塞不明显,偶有喷嚏,咯白痰,晚上身热无汗,大便2-3日一行,纳可,手心热;苔白,脉细。

老师辨治:辨六经为太阴病,辨方证为半夏厚朴加苍夷桔术苡草汤证。

姜半夏30g,厚朴10g,茯苓12g,苏子10g,苍耳子10g,辛夷花10g,桔梗10g,生白术60g,生薏苡仁30g,炙甘草6g,自备生姜3片,7剂。

按语:患者鼻炎多年,初诊嗅觉消失,遇冷喷嚏,流涕不明显,当为表不解;初睡手足冷,口中和,眼眶黑,大便2-3天一行,腰膝酸软,苔白微腻,脉弦细,当为里虚寒饮停;晚上手足心热,眼干,当为饮停化热;辨六经为太阳阳明太阴合病,辨方证为小青龙加石膏汤证,治以解表温中化饮清热。二诊,患者症减,老师守方再进。三诊,患者鼻炎症状缓解,表证不明显,老师以半夏厚朴加苍耳辛夷桔梗白术薏苡甘草汤祛痰饮、通鼻窍。

老师答疑解惑

问:老师,《伤寒论》小青龙汤证有“或渴”、“不渴”、“服汤已,渴”三种表现,40条的“或渴”,41条的“发热不渴”、“服汤已,渴”,结合临床具体怎么理解呢?

答:小青龙汤没口渴,因为它有饮,它没有口渴,41条那是倒装句,合起来念就知道了。小青龙汤外邪里饮,“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有水气口不渴是这样的,但是这倒装句,叫加注,胡老叫倒装句,“服汤已,渴者,小青龙汤主之”它是插了这么一个,吃了药以后渴,饮去了,所以口渴。小青龙汤没有口渴,吃了药以后,口渴了,饮没了,所以口渴了。饮去了以后津伤未复,出现了口渴,是这样的,小青龙汤原方不应该有口渴。

但是临床见喘的病人,如慢性气管炎病人有口渴吗?有口渴。为什么?饮停,久而化热了,也常见的,小青龙汤加生石膏,这不就来了吗!加生石膏,《金匮要略》有小青龙加石膏汤。五苓散也是啊,它这也是外邪里饮化热,五苓散有口渴,茯苓甘草汤没有口渴,为什么?饮化了热了。怎么解释?73条,外邪里饮不应该有口渴,但是有的有口渴,为什么?化热了,多用五苓散了,不用茯苓甘草汤了,所以“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在强调一个什么问题啊?就是有口渴的用五苓散,没有口渴的茯苓甘草汤。你看药物组成茯苓甘草汤没有凉药,没有泽泻、猪苓清热的药,就是因为什么?产生了热了,外邪里饮它没有热不口渴,小青龙汤也是外邪里饮,从28条开始讲,讲的这个道理,讲外邪里饮的时候,解表同时利饮,你治不好了,以后有的出现口渴了。出现口渴的用什么?用甘淡利水的药。甘寒利水的药猪苓、生薏苡仁、泽泻。小青龙汤加生石膏,就是化了热了,加点生石膏治烦嘛,也就是这样了。

但是祛饮,饮祛了以后出现的口渴,跟有饮的时候口渴是不一样的,小青龙汤不应该有口渴,但是小青龙汤证,但是小青龙证时间长了以后化了热了,才有口渴了。加生石膏,所以41条讲的是什么,“服汤已”那是个倒装句,小青龙汤证吃了小青龙汤以后口渴了,饮去了,津液本来也伤了,饮祛了,出现的口渴,这是一个正常的现象,所以这41条和40条要统一起来看。

问:那这么说,40条“或渴”还是考虑饮停化热的表现?

答:就是说小青龙汤证一般不渴,外邪里饮,“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一般不渴,但是时间长了会有口渴,那个苓桂术甘汤也是,苓桂术甘汤没有口渴,茯苓甘草汤没有口渴,五苓散它是有口渴的,跟这个一样,要根据症状表现辨治。

问:《伤寒论》97条,“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这个“服汤已,渴者”,又怎么理解呢?

答:“渴者,属阳明”是97条,整个规律来说一般渴是上热,一般阳明多见。吃了小柴胡汤以后出现了口渴,再不能吃小柴胡了,应该它全入于里了,那是用白虎汤一类的了,97条是讲这个。40条、41条讲饮的变化,饮的变化一般化了热,也是里热吗,它属阳明也可以,一般用生石膏啊,因为有停饮,生石膏它不是强调的利饮,猪苓、泽泻、生薏苡仁强调的利饮清热,所以说猪苓、泽泻、生薏苡仁这些药是甘淡的,有利于化饮,因为太凉的药,饮不去。

一般饮停就是里虚寒造成的,所以用太凉的药饮祛不了,但是猪苓、生薏苡仁啊它们好,它们有利尿的作用,湿啊,水啊,祛掉了以后这热就没了。正好有清热的同时又利饮,用药规律就可以看到。

利饮清热,用哪个药合适啊,告诉你个规律,像痰饮化了热,不能用苦寒的黄连、黄芩,这个不行。后世的咳嗽清肺热,用什么啊?黄连、黄芩,用这个药大概都祛不了,咳痰越来越厉害,你原先咳嗽是黄痰吧,肺热,用黄芩、黄连上去,痰更黄了,为什么?苦寒的没有化痰的作用,伤胃,这个水饮祛不掉,湿、痰都化热,更热了。有的用生地,清肺热用生地,因为发高烧了,讲风温肺热啊,用生地泻肺火,实际上效果不好,为什么呢?生地太腻了,胃口也倒了,湿更厉害,痰更黄。

临证体会

小青龙汤是外邪里饮而致咳喘的主方,临床上支气管哮喘、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常见此方证。

关于小青龙汤方证的临证经验,一言以蔽之:本方证常见于急慢性虚寒性咳喘,但症以喘为主,如以咳为主多适宜半夏厚朴汤。本文三则医案的多诊辨治,每诊根据主要矛盾的遣方用药,喘闷多治以小青龙汤,咳痰多治以半夏厚朴汤。

胡希恕先生对小青龙汤方解为:麻黄、桂枝、芍药、甘草发汗以解表,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子温中逐饮而治咳逆,故此治外邪内饮、发热无汗、咳而微喘或呕逆者。

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子,这个温化痰饮的特定经方药物组合,是非常精妙的,在应对各种急慢性呼吸道感染,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新冠病毒感染重型、重症肺炎等,都彰显卓效。引用黄煌教授所言,这是“张仲景及早于张仲景的先祖创建的,他们用自己的身体,经过无数次试错,逐渐形成了一种天然植物药的特定组合”,是“千万人数千年甚至上万年的人体实验”的智慧结晶。

关于小青龙汤方证的“或渴”、“不渴”、“服汤已,渴”,初学经方者,多有困惑,胡希恕先生、冯世纶老师的解读颇为详尽,可以指导我们对小青龙汤及小青龙加石膏汤方证病机的理解,小青龙汤证本“不渴”,但饮停久而化热可见口干口渴,此时当考虑小青龙加石膏汤证,“服汤已,渴”为寒饮去而津伤未复的表现。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