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崩漏的辨证论治要诀


崩漏,乃经血非时而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之谓。《景岳全书·妇人规》说:“崩漏不止,经乱之甚者也。盖乱则或前或后,漏则不时妄行。”崩与漏虽统属一病,但二者的表现却有不同,《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中已指出崩与漏的区别:“血非时而下淋漓不断,谓之漏下”;经血“忽然暴下,谓之崩中”。崩漏的主要病机则是冲任不固,使月经失其常度,非时妄行。往往是血崩与漏下交替发作,迁延难愈,故本病为妇科危急重证之一

崩漏的证候与西医所云之功能性子宫出血相类,它主要是身体内分泌功能失调而引起的子宫出血,而生殖器官并无明显的器质性病变,故诊治崩漏时,应首先区别于妊娠、癥痕、外伤等引起的阴道下血,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

妊娠早期的阴道下血,如胎漏、异位妊娠等有时因无明显的停经史和妊娠反应,或虽有短期停经史,但患者素有月经不调,或正值产后哺乳期,或病人已采取避孕措施(如上环、避孕套、结扎等),则容易忽略妊娠的可能,以至反复阴道下血而误作崩漏。尝见一患者适产后6个月,仍哺乳,于产后3个月时曾有一次月经来潮,其后40余天又有阴道下血,量少,淋沥20余天仍未止,在工厂医疗室作月经病治疗,屡用止血剂而未效。来我院就诊时实习学生因其下血20余天,未询及上次月经时间便拟诊为崩漏,审阅其病案见月经史未备,乃复询患者,并作了有关检查,证实为妊娠,后来作了人工流产。这类例子很多,如不详细询问病史及作必要的检查,往往会贻误病情。癥痕之出血有时亦会与崩漏混淆,尤其是块尚小,不易查及,则容易漏诊。如早期的子宫粘膜下肌瘤、子宫腺肌瘤、子宫内膜息肉,或宫颈肌瘤、宫颈癌、严重的宫颈炎等均可导致不规则的阴道下血,有时单凭一般的检查尚难发现,则需借助现代的仪器设备,如B型超声波、宫腔镜等以协助诊断。

外伤所致的阴道下血多来势急猛。且有外伤史可查,般不难诊断。但有些患者有意隐瞒性生活史或羞于告人,不能从实相告,故也要注意。对疑为外伤出血者,应耐心引导其陈述病史,并作适当的检查。

崩漏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有虚有实,或虚实杂见,但以虚证为多。《素问·阴阳别论》云:“阴虚阳搏谓之崩。”人体之阴阳一气是要相对平衡的。按阴阳消长之理,阴虚可致阳亢,则阴虚是本,阳亢是标。阳搏,即阳气搏结,乃比较亢进之意。故李东垣解释说:“妇人血崩,是肾水阴虚不能镇守胞络相火,故血走而崩也。”《女科辑要笺正·血崩》也说:“崩中一证,因火者多,因寒者少,然即使是火,亦是虚火,非实火可比。”既非实火,而是虚火,乃真阴亏损所引起,与邪热炽盛者不同。因肾阴虚而致肝阳偏亢,冲任不固,经血妄行。若体质偏于阳虚或久病伤肾,肾阳不足者亦可因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阳,使脾不统血而致崩漏。崩漏日久,离经之血壅阻胞脉,则可致瘀,使新血不得归经,淋漓而下。

崩漏既以虚证较多,故治法多以补虚为主,或先去其实,后补其虚,或攻补兼施。如有热者,宜于益阴之中,佐以清热之品。因实火者少,故一般不宜用苦寒泻火之药。《傅青主女科·血崩》亦说:“必须于补阴之中行止崩之法。古人这些意见,乃属经验之谈,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若有瘀者,则于养血活血之中,兼化瘀生新之药。

血崩一证,不论夹热、夹瘀,总以冲任不固、气不摄血为主要病机。故在大出血期间,应着重补气以摄血,兼顾其热或瘀。《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说:“若去血过多,则热随血去,当以补为主。”因下血量多,热随血去,气随血泄,即使为阴虚血热而致崩者,大量出血后,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气虚表现。故止血必先固气。余常以自拟之滋阴固气汤为基础加减化裁。方中以菟丝子、山英肉滋补肝肾,党参、黄芪、白术、炙甘草健脾补气,阿胶、鹿角固涩止血,何首乌、白芍养血和肝,续断固肾。全方兼顾了肾肝、脾三脏,既滋阴,又补气,具有较好的止血效果。如暴崩不止,阴阳两虚者,亦可加棕榈炭、赤石脂、炮姜炭,并重用参、芪、术以益气摄血。同时艾灸隐白(双)、大敦(双)、三阴交(双)。隐白、大敦可交替灸治,每日3次,每次悬灸20分钟或麦粒灸7壮,以收止血之效。如经血黯红、有血块,下腹疼痛者,为夹察之象,可加益母草、蒲黄炭以祛瘀止血。出血缓解后,应重在固肾以治本,可减轻补气健脾药,而以淫羊藿、巴戟天、杜仲、补骨脂、枸杞子等出入其间,以补肾养血。通过补肾可促进其正常排卵,俾能恢复其月经周期,其病可愈。

漏下一证,则往往是肝肾阴虚,相火内动而致,或夹瘀滞,或兼湿热。一般表现为经血非时而下,时下时止,淋漓不净,经色鲜红,或夹有小血块。因阴血难以速生,故止漏较之止崩更感困难,且病情易于反复。治漏之法,主要是滋养肝肾,兼清虚热或祛瘀。可用左归饮合二至丸加减。夹瘀滞者,加益母草、茜根炭;兼湿热者,加蚕砂、黄芩(炒);心火亢盛、烦躁失眠者,加五味子、柏子仁、何首乌;偏于肾阴虚而无明显瘀热表现者,加菟丝子、鹿角胶。出血停止后当以柔肝固肾为主,以调整月经周期。

崩漏为妇科常见的血证,治疗常需用理血药。但在不同证型与不同阶段,药物的选择应有所不同,才能取得较好效果。血分药中有补血、活血、凉血、止血等不同。补血药有走而不守者,如当归、川芎是矣;亦有守而不走者,如熟地、首乌、桑寄生、黄精是也。因此,在出血期间,一般不宜投走而不守之类,以免辛温动血,增加其出血量。而在出血停止后,若月经届期或逾期不来者,则可适当选用当归或川芎,以助血行而促其来潮。来潮之后,亦以不用为佳。在止血药中,有凉血以止血者,如丹皮、地榆、焦子、藕节之类;温经止血者如炮姜炭、艾叶、鹿角霜、补骨脂之类:养血止血者,如岗稔根、地稔根、阿胶之类;益阴止血者如女贞子、龟板胶、早莲草之类;祛瘀止血者如益母草、蒲黄、田七、大黄炭之类;固涩止血者如赤石脂、乌梅、五倍子之类。应分别证型而选用。惟炭类止血药不宜过多过久用于崩漏,以免过于凝聚,反而留瘀为患。

崩漏止血后的调理,着重促其正常排卵以调整月经周期。原则上以滋肾或温肾为主,结合其体质与兼夹,适当加以调治,这即古人所称之“复旧”,乃固本之法也。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