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的脏腑辨证论治
脾胃为后天之本,一身气血之源泉,脾胃强弱直接关系到健康与否,故脾胃发生病变必须及时治疗。脾胃为病,常以脾病治脾、胃病治胃的方法,若治脾胃而病不愈者,可考虑从其他脏腑论治。
一
胃病从心治
《灵枢·邪客》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说明心在脏腑中起着主导作用,胃虽主受纳、腐熟水谷,化生精微,但只有在心统一协调之下才能完成。因此,如胃发生病变,经直接治胃而未见明显疗效者,可从心论治。
胃病从心论治,临床常见胃络受伤和胃火上炎两种证候。
01
胃络受伤
临床表现:呕血色紫,反复不止,胃脘痞痛,或呃逆恶心,或兼不寐,寐后多梦,烦躁不安。舌微紫,脉弦或涩。投四生丸、半夏泻心汤、旋覆代赭汤疗效不显著者。
治疗法则:通血脉、祛瘀血以止血和胃。
主要方药:血府逐瘀汤。取桃仁、红花、赤芍、川芎活血化瘀,当归、生地黄和血益血;枳壳、柴胡升清降浊,使气血畅和;桔梗、牛膝引诸药上达,导瘀血下行。如烦躁不安甚者,可加磁朱丸镇心安神;若气随血虚,脉芤者,可加人参补气摄血。
02
胃火上炎
临床表现:牙龈肿痛,出血,口内糜烂,或兼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投清胃散等疗效不显著者。
治疗法则:清心导热以泻胃火。
主要方药:导赤散。取生地黄凉心血;竹叶清心热;木通降心火,利小便;甘草泻火解毒。亦可适加黄连增强清心泻火,或酌加大黄以釜底抽薪。
二
胃病从肺治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肺主气,又司呼吸。水谷精气与肺所吸入之清气相结合而成宗气。宗气者,积于胸中,上出喉咙以司呼吸,贯注血脉以运气血。同时,肺还有宣降和通调水道之功能,宣可使邪热外散,降能通调水道,渗利水湿,故胃中有邪热、有水饮,经直接清胃、温胃而未见明显疗效者,可从肺论治。
胃病从肺论治,临床常见胃热上逆和胃中水饮两种证候。
01
胃热上逆
临床表现:口渴欲饮,或干呕,胸闷。舌苔黄干少津,脉象滑数。投白虎汤、竹叶石膏汤等疗效不显著者。
治疗法则:清肺以泄胃热。
主要方药:竹茹芦根汤。取芦根、天花粉清肺热,生胃津;竹茹、栀子清肺热,保胃津;枇杷叶清热润肺,和胃降逆。气逆甚者,可适加桑白皮清肺下气。
02
胃中水饮
临床表现:呕吐清涎,胃脘水声辘辘,头晕,气短,或兼咳痰稀薄。舌苔薄白,脉象沉滑。投平胃散、五苓散等疗效不著者。
治疗法则:肃肺行水,化饮和中。
主要方药:二陈汤加厚朴、杏仁、紫苏子。以杏仁、紫苏子肃降肺气,厚朴、半夏、陈皮燥湿祛痰,理肺和中;茯苓导水下行;甘草调和诸药。
三
胃病从肝治
肝主疏泄,能调和气机,协助胃腑消磨水谷,故《血证论·脏腑病机》说:“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如胃腑发生病变,治胃疗效不显著者,可从肝论治。
胃病从肝论治,临床常见胃中气火和胃气阻滞两种证候。前者胃气郁阻,久而化火,而以气火为主要病变;后者则以胃气阻滞,而以气滞不通为主要病变。
01
胃中气火
临床表现:胃脘痞满,口臭,嘈杂似饥,嗳气时作,或兼呕恶。舌苔薄黄,脉多弦数。投泻心汤、清中汤无明显疗效者。
治疗法则:泻肝以泻胃火。
主要方药:左金丸。本方主要为清泻肝火而设,故重用苦寒之黄连以泻火,少佐吴茱萸辛温以开郁,两药配合辛开苦降,泻肝火以泄胃中邪热。如兼胃阴不足,口干,舌上少津,脉弦细数,可用一贯煎柔肝滋阴以安胃。
02
胃气阻滞
临床表现:胃脘疼痛,时发时止,或兼胁肋作胀。舌苔薄黄,脉多弦缓。投高良姜汤等无明显效果者。
治疗法则:疏肝散滞以行胃气。
主要方药:良附丸加青皮、延胡索、玫瑰花。取高良姜温里散寒,配香附、青皮、延胡索疏肝理气,气机通畅,则疼痛自止。若兼气郁化火,火尚未炽,可用金铃子散泻肝火,行气滞,止疼痛。
四
胃病从肾治
胃为水谷之海,肾为贮藏水谷精气之处。《素问·水热穴论》说:“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肾不化气,气不化水,可出现二便不利;二便不利,又致胃脘痞满、肌肤水肿等。
胃病从肾论治,临床常见胃中水饮和胃阴干涸两种证候。
01
胃中水饮
临床表现:胃脘痞满,呕泛清水,肌肤水肿,小便短少。舌苔白,脉沉小。投平胃散、枳术丸、小半夏汤等无明显疗效者。
治疗法则:温肾振阳以化胃中水饮。
主要方药:真武汤合五苓散。取附子、桂枝(临床常改用肉桂)温肾阳,散寒水;茯苓、泽泻、猪苓导水下行;白术燥湿和中;芍药与附、桂同用,有入阴破结、敛阴和阳之功。
02
胃阴干涸
临床表现:口干喜饮,唇红咽燥,不思饮食,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光中心绛干无津,脉细数。投益胃汤、麦门冬汤等无明显疗效者。
治疗法则:滋肾阴以生胃津。
主要方药:知柏地黄丸。取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配知母、黄柏滋阴降火,火降阴生,胃津自然恢复。
五
胃病从四腑治
胃气阻滞,用调气和胃法治疗后,其气滞不散,胃脘痞闷,不思饮食,舌苔白腻,脉象弦缓,可从胆论治,发挥胆主疏泄作用,使胃气运行,气滞得散。方药可用越鞠丸加枳实、金钱草、青皮等。
胃中伏火,用清胃泻火法治疗后,其火热之邪仍未去,口臭,牙龈肿痛,甚或出血,小便短赤,舌质红,脉象数,可从小肠论治,发挥小肠泌别清浊作用,方药可用导赤散加黄连、人中白、黄柏、泽泻。
胃热壅盛,用清胃泻火法治疗后,其邪热仍未衰减,烦渴饮冷,口臭唇疮,脘腹灼热,大便秘结,舌苔黄厚,脉象滑数,可从大肠论治,发挥大肠传化作用,方药可用三一承气汤。
胃中水湿(饮),用温胃燥湿法治疗后,其水湿仍未去,呕吐清水,或饮水即吐,胃脘痞满,且有水声振荡,不思饮食,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沉缓,可从膀胱论治,发挥膀胱气化作用,方药可用五苓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