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论治“中焦寒湿”
四十三、湿之入中焦,有寒湿,有热湿,有自表传来,有水谷内蕴,有内外相合。其中伤也,有伤脾阳,有伤脾阴,有伤胃阳,有伤胃阴,有两伤脾胃。伤脾胃之阳者十常八九,伤脾胃之阴者十居一二。彼此混淆,治不中,遗患无穷,临证细推,不可泛论。
果如湿,可有热有寒、伤脾伤胃、伤阴伤阳等等异处,则必有其各别证候反映于人身。秦越人所谓病之应于大表者是。则遵仲景阴阳六经之辨,讲随证治之之法,如何可能误人?奈后世不在实际上下工夫,望风捉影,谈空说玄,且更各执偏见,互争长短,论病用药,均凭臆测。反使后之学者,无所依从,中医学千余年不得长足进步,良由于此。
四十四、足太阴寒湿,痞结胸满,不饥不食,半苓汤。
痞结胸满,不饥不食,可随证用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半夏厚朴汤等,或单用,或合方,或加减为妥。无用半苓汤方之必要。
四十五、足太阴寒湿,腹胀,小便不利,大便溏而不爽,若欲滞下者,四苓加厚朴秦皮汤主之,五苓散亦主之。
本条证(治)用五苓散可行,但四苓加厚朴秦皮无必要。
四十六、足太阴寒湿,四肢乍冷,自利,目黄,舌白滑,甚则灰,神倦不语,邪阻脾窍,舌蹇语重,四苓加木瓜草果厚朴汤主之。
目黄已为发黄之渐,只以自利,湿有所去,尚未至黄疸重候,余证亦是热为湿郁形象,宜与茵陈五苓散。四苓加木瓜厚朴草果汤为非治,不可从。
四十七、足太阴寒湿,舌灰滑,中焦滞,草果茵陈汤主之;面目俱黄,四肢常厥者,茵陈四逆汤主之。
草果茵陈汤不外集利尿宽胀药物为方,用以治湿滞痞结未为不可。然只看中焦滞痞,即用本方,亦似欠妥。因此病可用之方剂太多,不出标准证候,如何茫然投试?至茵陈四逆汤,即后世所谓阴黄治剂。然非真阴寒之候,不得妄投。面目俱黄,四肢常厥,亦不足为阴黄确征。
四十八、足太阴寒湿,舌白滑,甚则灰,脉迟,不食不寐,大便窒塞,浊阴凝聚,阳伤腹痛,痛甚则肢逆,椒附白通汤主之。
本条述证,虽有可用椒附白通汤的机会,但用药芜杂终不如随证以大建中汤与白通汤或与白通加猪胆汁汤合方为佳。
四十九、阳明寒湿,舌白腐,肛坠痛,便不爽,不喜食,附子理中汤去甘草加广皮厚朴汤主之。
肛坠痛,便不爽,今之痢疾多有此证。属于湿寒者虽有,属于湿热者亦多。如不详审脉证,虽舌白腐不喜食,不得轻试附子理中汤。至去甘草加厚朴广皮,更属蛇足,不可取法。
五十、寒湿伤脾胃两阳,寒热,不饥,吞酸,形寒,或脘中痞闷,或酒客湿聚,苓姜术桂汤主之。
苓姜术桂汤,乃苓桂术甘汤与苓姜术甘汤合方去甘草可用为小便不利、呕恶上冲、眩冒等证。今用治胃有停湿可行,但所出证候,不甚合拍,我意宜与小柴胡汤合用较适。
五十二、霍乱兼转筋者,五苓散加防已桂枝薏仁主之;寒甚脉紧者,再加附子。
霍乱转筋,有寒有热,宜就脉证而以适方治之。五苓散加味法,不可视为特效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