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方配伍思路探究
一、四逆散化裁而成妇科Ⅰ号方(通络煎)
四逆散是应用范围较广的一张经方,在内、外、妇、儿各个领域都有运用。该方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第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由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分杵为散。关于该方的方证与病因病机,历代医家争论较多,主要集中于其病机的寒热属性与病位等方面。对待学术上的不同观点,可以存疑继续探讨,但是临床处方用药还是要从患者实际出发。从药物组成来看,该方含有枳实芍药散、芍药甘草汤两个小方。枳实芍药散出自《金匮要略》,用于治疗“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需要注意其中枳实用法略有不同,为“烧令黑,勿太过”,枳实、芍药等分,“杵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并主痈脓,以麦粥下之”。用于治疗气滞血痹所致妇女产后腹痛(胡希恕)。芍药甘草汤出自《伤寒论》太阳病篇第29、30条,主治误汗后伤及阴血而出现的脚挛急不伸之证,药物组成为芍药、炙甘草各四两,水煎服。四逆散方中柴胡、枳实配伍,一升一降,舒畅气机;二药与芍药配伍,气血兼顾,兼能透热;芍药、甘草配伍,可缓解止痛。药味不多,但表里、气血同治,可透达郁阳,宣畅气血,缓急止痛。
经方四逆散加生黄芪、王不留行、路路通、穿山甲等,组成妇科Ⅰ号方(通络煎)治疗盆腔炎及其常见后遗症(如输卵管阻塞性不孕),前文已述。除此之外,四逆散化裁方可治疗其他妇科疾病,如子宫脱垂、乳腺增生等。子宫轻中度脱垂是产后或绝经后妇女常见病,在四逆散基础上酌加生黄芪、葛根益气升阳举陷;枳实配白术,一行一补,一升一降,健脾祛湿,助脾运化。枳实配白术也是常用的一组对药,此配伍出自《金匮要略》枳术汤,用于治疗心下水饮停聚,重用枳实散结消痞,配伍白术培土制水;后世《内外伤辨惑论》进一步改为枳术丸,重用白术健脾运湿,配伍枳实散积消痞。此二药配伍可调畅中焦气机,在治疗子宫脱垂、崩漏、痛经等妇科疾病时常辨证选用。乳腺增生、结节也是妇科常见病,多表现为乳房胀痛、经前加重等特点,在四逆散基础上常加香附、郁金、丝瓜络、山慈菇、荔枝核等疏肝解郁,清热散结,调和肝胃,获效满意。
二、桂枝茯苓丸化裁而成妇科Ⅱ号方
桂枝茯苓丸是妇科常用经方,出自《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2条:“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原方由桂枝、桃仁、丹皮、芍药、茯苓等分组成,研末,炼蜜为丸,“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用于治疗妊娠癥瘕,具有温通化瘀,缓消癥块作用。现广泛用于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子宫内膜异位症、月经失调、慢性盆腔疼痛、宫颈癌等妇科疾病。
以此方化裁创制妇科Ⅱ号方,用于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疼痛等属寒凝血瘀证者,获效满意。主方组成:桂枝、茯苓、丹皮、桃仁、生黄芪、丹参、三七粉等。
桂枝茯苓丸和四逆散均可用于盆腔炎及其后遗症,二者的区别在于四逆散作为调和肝脾之要方,“疏肝解郁”为其治法,用于肝郁脾虚之下腹部胀痛,可有胸胁部不适,大便不畅等,其腹部不适范围可涵盖阴器、胸胁脘部、少腹(胞宫)、腹部(心下—少腹之间),偏于肝郁气滞;而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温经散寒、理气止痛,更适合盆腔炎性包块,或者妇科检查可触及附件明显增厚、压痛,辨证属于寒凝血瘀者。
三、消瘰丸化裁而成妇科Ⅲ号方
消瘰丸出自清代程钟龄《医学心悟》。原方为玄参、牡蛎(煅,醋研)、贝母(去心,蒸)各四两,“共为末,炼蜜为丸。每服三钱,开水下,日二服”。具有清热滋阴、化痰散结功效。用于肝肾阴虚、肝火郁结、灼津为痰而成的瘰疬、痰核、瘿瘤等病证。
在该方基础上酌加海藻、海浮石、三棱、莪术、石见穿、皂角刺、生黄芪等益气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品,形成妇科Ⅲ号方,用于治疗妇科癥瘕,包括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良性肿瘤,疗效较好。临床用浙贝母和生牡蛎,并用川牛膝、橘核等引药下达妇科病灶。该方药性平和,癥瘕不论寒热均可化裁运用。跟诊学生常有这样的疑问:消瘰丸本用于消颈部瘿瘤,为何还能用于妇科下焦疾患?玄参在《神农本草经》中属于中品,味苦微寒,“主腹中寒热积聚,女子产乳余疾,补肾气,令人目明”;牡蛎在《神农本草经》中属上品,味咸平,“主伤寒寒热,温疟洒洒,惊恚怒气,除拘缓鼠瘘,女子带下赤白”;贝母在《神农本草经》中属中品,味辛平,“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创,风痉”。可见消瘰丸三味药作用部位并不局限于颈项部,下腹部包块同样可以应用。
四、定经汤化裁而成调冲方
定经汤出自清代《傅青主女科》,原方由菟丝子、白芍、当归、熟地、山药、茯苓、荆芥穗、柴胡组成,具有疏肝补肾、养血调经功效,用于妇女月经时断时续或先后不定期。原文中注解“经水出诸肾,而肝为肾之子”,该方疏肝肾之气、补肝肾之精,从而达到调经之功。方中荆芥穗的用途在理解上是个难点,不少医家对此进行过论述,认为该药与柴胡相配,属于相须为用,可增强疏肝解郁功效。
在该方基础上,酌加仙茅、淫羊藿、紫河车、续断温肾助阳,补养精血;丹参、鸡血藤、香附、益母草疏肝行气、活血化瘀;易山药、茯苓为生黄芪,取益气升阳,补气而不滞之意,并能与当归相须为用,补益气血;易荆芥穗为羌活,取祛风胜湿并能通达督脉之意。该经验方为调冲方,实则强调该方功效:补肾疏肝,调理冲任。可用于月经病、排卵障碍性不孕症、更年期综合征等。合方药性平和,适宜连续服用一至三个月经周期,经期亦可服用,适用范围较广。
五、克痛汤与抑痛平
经行腹痛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症状之一,也是原发性痛经、盆腔炎、子宫腺肌病等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随着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中医药治疗的相关研究也成为热点之一。在该病诊治上也进行了思考与探索,经过临床实践打磨,最终形成两个相关经验方:克痛汤与抑痛平。
克痛汤用于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结节,具有活血化瘀、扶正消结功效。主方为党参、黄精、赤芍、川芎、三七粉(冲服)、三棱、莪术,月经期加琥珀粉(冲服),水煎服,每日2次。有些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妇科检查,可于阴道后穹隆触及硬性结节,有明显触痛,可表现为肛门坠胀不适,性交痛等症状,可在上方口服基础上,加中成药七厘散局部上药,隔日1次,经期停用。
抑痛平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患者,具有补肾益气,化瘀止痛功效。主方组成:生黄芪、当归、制首乌、黄柏、莪术、急性子、三七粉、生蒲黄、五灵脂等,可随证加减。中医治疗痛经的经典方如温经汤、少腹逐瘀汤等均以温经散寒、化瘀止痛为主,但临床确实有部分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服用后效果不明显,须另辟蹊径,组方立意新颖,选用生黄芪配当归,益气补血活血;莪术、急性子、三七粉、失笑散活血化瘀止痛;制首乌,补肝肾,益精血;黄柏清利湿热,泻肾火。临床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或子宫腺肌病患者,止痛效果明显。
六、通络灌肠方
灌肠方,药物组成为丹参30g,赤芍30g,三棱15g,莪术15g,枳实15g,皂角刺15g,当归15g,乳香10g,没药10g,透骨草15g,水煎200ml,保留灌肠,每晚1次,经期停用。外治法可弥补内治法之不足,总以行气活血、散结通络为主,外用药多为气味俱厚、芳香走窜、通经走络之品。外治法药物用量可偏大,如透骨草量最大可用至50g,莪术可用至30g,通过直肠黏膜吸收中药有效成分,加强疗效,且无胃肠刺激反应。外用药物可避免口感不佳的弊端,如乳香、没药以及蒲黄、五灵脂这些药在口服方中因其口感差、刺激肠胃,故较少使用,但在外治方中可放心使用。灌肠方也可依据患者证型的寒热属性进行加减化裁,如伴随症状以阳虚或寒凝证为主,可酌加桂枝、川椒等温通散寒之品;如伴随症状以阴虚或热毒证为主,可酌加蒲公英清热解毒。在患者病情复杂,不孕因素较多的情况下,口服药物与灌肠药物可以针对不同病情辨证处方,如口服药物以补肾调经为主,灌肠药以活血通络为主,最终达到正常宫内妊娠的目的。
保留灌肠以药物进入直肠后保留6小时以上为佳,正常情况下患者可能大便次数增多或偏稀溏,但不超过一日3次。如果灌肠后出现肠鸣、腹泻、腹胀、腹痛,可酌加补骨脂、诃子、石榴皮等涩肠止泻,协助药物吸收。临床也见个别案例因盆腔粘连较重,灌肠后出现腹痛加重,难以忍受的情况,也需要停止灌肠,不必勉强。此外,中药保留灌肠可连续10天,休息3~4天,避免肠道刺激太过,引发他证。
七、妇科外敷方
中药热敷腹部外治法历史悠久,在妇科疾病中也广泛用于腹中疼痛、包块、积液等病证。在腹部外敷方中常用温通、芳香走窜之品,如透骨草、艾叶、川椒、吴茱萸等,配伍活血化瘀利水之品,如莪术、三棱、红花、益母草、马鞭草等,利用热气熏蒸、湿敷腹部,促进盆腔血液循环,配合中药口服及保留灌肠,加强温通化瘀的功效。
具体方法为先把草药轧碎,装入布袋中,淋湿,上锅蒸30分钟,趁热取出,敷在小腹部,直至布包变凉。需要注意的是,为了避免烫伤,热敷开始时可垫毛巾,随着布包温度下降,再逐层去掉毛巾,直至布包直接接触皮肤进行敷蒸。长期热敷后,可在腹部皮肤留下褐色斑纹,停止热敷后可逐渐消退。另外,急性盆腔炎发作或盆腔脓肿时避免热敷,以免引起炎症扩散,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