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石症”眩晕用什么药方
耳石症又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一种以由于头部位置改变而引起短暂性阵发性眩晕和眼震为特点的疾病,是最常见的前庭周围性眩晕。目前的西医治疗方案包括耳石手法复位、药物治疗、体位限制及自我前庭功能锻炼等。手法复位治疗本病,疗效多立竿见影,但很多患者即便实施复位,症状并未缓解,仍有复发倾向,首次复发多出现在成功复位治疗后1年内。
针对耳石症手法复位后残留头晕症状,诸多医家喜用泽泻汤治疗;临床研究和病例报道也表明,泽泻汤治疗本病,确有疗效。泽泻汤出自《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由泽泻、白术两味组成,主“心下有支饮,其人苦眩冒”。
泽泻汤处方:泽泻五两,白术二两《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25条: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冒者,头沉如戴重物”,临床上常见有患者叙述“头发蒙”、“头发沉”、“头重”等,当属于“冒”;而眩者,指的是头晕目眩,如坐车船。导致其人苦冒眩的一个常见原因是“心下有支饮”,心下指的是胃脘,胃脘部有水饮停留,多缘于其人胃虚,水液运化能力不足而导致,或伴有小便不利。胃虚水停,所以临床上这种患者的舌象常表现为舌体胖大、舌苔水滑。这种情况的眩晕,当用泽泻汤治之。
方中重用泽泻五两为主药,《神农本草经》载“泽泻,味甘,寒”,泽泻入胃祛水之力尤强,擅长治疗水毒性的头眩冒。泽泻与白术虽均属利尿健胃药,但泽泻性寒,宜于热证,而白术性温,宜于寒证。今取二药合用,故治里虚,胃中有水饮,小便不利而冒眩者。
冯世纶教授认为本方证当属阳明太阴合病证。值得注意的是,方中以泽泻5两为君,整体清热祛水力量较大,故除上述舌体胖大、舌苔水滑外,也有见舌红赤而舌体胖大的患者。
应用本方经验:
1.泽泻性寒,尤长于治水毒性的头冒眩,其与性味苦温的白术配伍,可治热症不明显的支饮冒眩;
2.心下停饮,以眩晕、小便不利为泽泻汤方证的辨证要点;
3.本方的常用量为:泽泻45g、白术18g。
医案
王某,女,18岁。头晕眩冒,神疲不振,伴见带下极多。舌体胖大,脉沉而弦。心下有支饮,阻遏阳气不升。处方:泽泻 24g,白术 10g。结果:服三剂而安。
泽泻汤治疗耳石症眩晕医案
患者某,女,41岁,于2009年11月7日诊。患者诉阵发性眩晕伴恶心、呕吐3月余。患者3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卧床、向右侧翻身时发作短暂性剧烈眩晕,自觉房屋倾倒,恶心,呕吐清水,胃脘部憋闷不舒,时右侧头痛,无耳鸣、听力下降。就诊于某院神经内科、骨科,经颈部X片和脑血流图检查诊断为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2次入院治后眩晕症状轻度缓解。该患者长期劳累,精神压力大,患病后失眠,精神郁闷,心理科会诊诊断抑郁症,服用抗眩晕和抗抑郁药物效果不里想。寻求中医治疗就诊我院,考虑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可能性,予川芎嗪注射液输液。
11月8日预防性给予盐酸地芬尼多后行Dix-Halpike试验诊断右耳后、上半规管BPPV,行手法复位。
11月10日复诊,患者诉视物旋转的眩晕消失、精神好转,但有持续昏蒙感,头如戴帽,恶心未吐,胃脘部憋闷,头痛时作,失眠好转,纳差。舌淡苔白腻,脉濡滑。处方以泽泻汤合小半夏汤加减。药用:泽泻45g,白术20g,法半夏15g,生姜15g(自备),茯苓10g,太子参15g,川芎10g,菊花10g,夏枯草10g,陈皮6g,合欢皮10g,郁金6g。7剂,水煎服,日1剂。
11月20日三诊,患者昏蒙眩晕基本消失,呕恶、憋闷缓解,继服。
11月27日四诊,患者头晕消失,纳眠较好。原方去合欢皮,加黄芩10g,大枣3枚(自备),改泽泻30g、半夏10g;后嘱服香砂六君丸、加味逍遥散等调治,随访3个月,眩晕未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