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虚要辨证,无虚不可补
羸,指身体瘦弱,是身体虚弱的表现,运用相应的补药确实可以收到一定的疗效,有时甚至有非常关键的作用。
»补虚要辨证
临床上,虚的病有气虚、血虚、阳虚、阴虚之不同,补药也就有了明确的针对性。若药不对症,不仅达不到补的目的,治不好疾病,相反还有可能带出新的疾病来。也就是说,运用补药是有学问的,误补、滥补是会把健康人补出病来的。
气虚之证,一般表现出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食欲不振、语音低微、大便溏泄、脱肛遗尿、子宫下垂、身肿汗出、舌淡苔白等症状,相应的补药有人参、西洋参、太子参、党参、黄芪、白术、山药、白扁豆、蜂蜜、饴糖、红枣、甘草等。
血虚之证,一般表现出面色萎黄、唇甲苍白、眩晕耳鸣、心悸怔忡、失眠健忘、月经延期、脉细且微等症状,相应的药物有当归、熟地黄、白芍、何首乌、阿胶、龙眼肉等。
阳虚则寒,一般表现出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神疲倦卧、腰膝酸软、尿频尿数、阳痿早泄、宫寒不孕、汗出脉微等症状,相应的药物有鹿茸、巴戟天、仙茅、补骨脂、益智仁、肉苁蓉、菟丝子、杜仲、核桃仁、冬虫夏草等。
阴虚则热,一般表现出口干舌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脉细而数等症状,相应的药物有北沙参、南沙参、百合、麦冬、天冬、石斛、玉竹、黄精、枸杞子、墨旱莲、女贞子、桑椹、黑芝麻、龟板、鳖甲等。
这里说的只是一般的知识,至于针对某个人究竟应当如何辨证,属于哪种虚证,又虚在哪脏、哪腑,选择哪些药物组成处方,是一般人无法掌握的,必须由有经验的医生诊断后确定。千万不可想当然就“自治”起来,把所有可以用上的药都拿来服用,那十有八九是要吃出毛病的。
»无虚不可补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在这个世界上,不论是中药、西药,没有毒副作用的药物是根本不存在的,只是表现出的程度轻重不同罢了。加之中医最讲究的就是辨证,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季节、不同的体质,用药的种类、数量、方法都是有区别的。
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进补成了越来越多人的要求,不少人食补不够还加药补,有补出效果的,也有补出毛病的。可这并不能引起人们的普遍警惕和重视,因为不少人认为,补比泻好,因而从来不把过错归到“补”上来。
现实生活中,因使用人参、鹿茸、冬虫夏草、甘草进补不当,补出口鼻出血、疮疖频发、烦躁失眠、神昏谵语的并不少见,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除中药以外,用西药补益的宣传也呈迅速扩展之势,品牌之多、广告之频,甚至让人有点眼花缭乱之感。故而,因补而发生的疾病也势必会大大增加,更有必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治病是一项综合工程,除药物的作用外,与人的精神、饮食、锻炼等众多因素都有一定联系。因此,既不能忌医讳药,有病拒不服药,也不能对药物过分依赖,把自己泡在药罐里。不该吃药时不吃药,没有特别征象时不吃补药,需要吃药时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这应当是对待疾病和药物的科学态度。
相关信息:小心药物不良反应从乱吃补药之害,联想到对其他药物的滥用问题,因药物引起的新的疾病和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已到了骇人听闻的程度。有报告说,全世界的药源性疾病占目前常见病的 8%。
不经医生诊断,自行到药店买药的人也不在少数,其中也有不少吃错药而发病的。跟着广告吃新药,成为一些人的跟风之举,有的人因为一些性能不稳定的药品而深受其害,却还为其大唱赞歌。
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是复杂的,除了药物本身存在的原因(如药物特定的生物活性、研究过程中的局限性等)外,机体的因素也是不可排除的,种族、性别、年龄、遗传因素、生理特点、新陈代谢状况等,都有可能使药物在个体作用的过程中产生差异,引发出多种不良反应来。要减少或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除了医务工作者的监督外,还需要患者的密切配合,做到不乱用药、乱点药、乱服药,发生问题的时候及时就医,以真正对自身的健康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