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如何治疗后背发凉

临床常见后背发凉者,又称“背恶寒”,《伤寒论》中论治本证主要涉及两个方证,一起来看看。

附子汤

附子二钱,茯苓三钱,人参二钱,白术四钱,芍药三钱。水煎温服。

方解:里虚且寒而更有小便不利,没有不为腹痛下利的太阴证者。若于里气方虚阴寒初现之际,即以人参补其虚,附子温其寒,苓术利其水,芍药缓其痛,大可止之于未萌。所谓良工治未病,意即在此。不过人参、芍药味苦微寒,已至脏寒下利的重症,则不宜用,须知。

【仲景有关的论说】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304)

注解:少阴病,得之一二日时,常不传里,而发太阴腹痛下利之证。然口中和为里寒不温之象。背恶寒亦胃虚水渍之征,少阴之证未作,太阴之候已显,应急于治未发,既当灸之,而又须本方主之。

白虎加人参汤

知母六两,石膏(碎,绵裹)一斤,甘草(炙)二两,粳米六合,人参三两。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解:热最伤津耗液,若白虎汤证,津液已虚而烦渴欲饮者,因加人参补中以养液也。

【有关仲景书中的论治】

伤寒无大热,口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69)

注解:无大热,指外无大热,但非无热之意,口燥渴、心烦为里热津燥之象,里热甚者,则背反微恶寒,宜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伤寒论》曰“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口燥渴、心烦,尤不止于咽喉干燥可知。里有伏热之人,患伤寒或感冒,虽在初期,每现此候,均不可发汗而宜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

《伤寒类书活人总括》曰:“背上憎寒值少阴,口和附子本条寻,舌干口燥三阳合,白虎汤中好酌斟”,《医宗金鉴》曰》“背寒口和阴附子,口燥渴阳白虎需”。指出常见“背恶寒”之证有阴阳之分,属阴证者用附子汤,属阳证者用白虎加人参汤。

背负阳,腹抱阴。背寒者,阳弱也。背寒有阴阳二证,如何来区别?少阴一证,以其阴寒气盛,不能消耗津液,故口中和。阳证者,以其阳气陷入,津液为之干焦,故舌干、口燥。通过口中或舌上润燥来判别阴寒阳热,口中和而背恶寒者,属少阴,附子汤。舌干口燥,内有热证,口中不仁而背恶寒者,用白虎加人参汤。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