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如何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所致代谢率增高的一种综合征,是内分泌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本病多见于20~40岁的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男女之比约为1:5。甲亢起病一般缓慢,发病前常有精神创伤(如惊、恐、悲哀或盛怒)、感染、妊娠等诱因,但也有的是在受到强烈精神刺激或劳累等诱因之后突然发病的。
典型的甲亢病人常有下列临床表现:
1.神经系统症状:
神经过敏、易兴奋激动、精神紧张、急躁易怒,常无缘无故就引起感情冲动,而且不易控制。多言好动、坐立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多梦、头痛或头晕及记忆力减退等,常易被误诊为神经官能症或更年期症候群。
2.心血管系统症状:
心动过速,自觉心慌、胸闷、气促,稍活动后症状明显加重心率一般在90~120次/分左右,重者可达140次/分以上,休息或睡眠时心率仍高于正常,这是甲亢的特征之一。甲亢病情重、病程长以及年龄较大的患者还可出现早博、心房纤颤、心房扑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及房室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过强的心搏和过速的心动持续过久,在心律失常和心脏扩大的基础上可出现心力衰竭,多表现为心悸、颈静脉怒张、下肢浮肿、肝脏肿大等右心衰竭。上述症状常易被误诊为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等,按心脏病治疗疗效不佳。一个人如果不发热,又无其他原因而出现在安静(包括睡眠)状态下,每分钟脉搏超过90~100次以上时,应想到是否得了甲亢,应到医院去进行诊治。
3.消化系统症状:
口干多饮,欲凉饮是常见的症状。甲亢患者因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使肌体代谢过旺,出现食欲亢进,多食易饥,但形体反见消瘦,这也是甲亢的一个重要特征。甲状腺激素可增强胃肠蠕动,引起排便次数增多或腹泻,大便稀薄但无脓血及里急后重感。病情较重、病程长的患者可发生转氨酶升高、肝肿大、黄疸等甲亢引起的肝损害,易误诊为肝炎。按肝炎治疗无效,但可随甲亢的缓解而好转。
4.高代谢症候群:
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造成甲亢患者体内的氧化代谢及产热反应增加,代谢亢进,故患者可出现怕热、多汗、皮肤温暖、湿润、疲乏无力,工作效率显著降低等。有的患者可出现低热。
5.甲状腺肿大:
多数患者的甲状腺都有不同程度的弥漫性对称性肿大,甲状腺表面光滑、质软、无触痛,可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有的患者可在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基础上继发甲亢,也有的患者因甲亢病程较长而出现结节性甲状腺肿,此时,甲状腺肿大不对称,双侧可触及多个大小不等之结节。由于甲状腺的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多,血流加速,故在甲状腺左右叶可闻及血管杂音和扪及震颤,尤以腺体上极明显。甲状腺弥漫性对称性肿大伴有杂音和震颤,是本病的一个特征性体征。
6.眼征:
某些甲亢患者眼部病变的主要表现为突眼。突眼可分为非浸润性突眼(又称良性突眼,患者无自觉症状,只有眼部体征突眼度小于18毫米,甲亢控制后眼裂增宽可减轻或消失)和浸润性突眼(又称恶性突眼,突眼度多在19~20毫米以上,常伴有眼球胀痛、怕光、流泪、视力减退、斜视、复视等症状,突眼程度与甲亢的病情并不平行)。突眼一般为双侧性,少数为一侧较显著或仅有一侧。
甲亢的治疗方法有:手术疗法、放射性同位素疗法、抗甲状腺药物疗法以及中医中药疗法。
手术疗法是用开刀的办法切除大部分的甲状腺组织,以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这是一种见效快的方法。但手术前必须进行药物治疗,为手术治疗作好充分的准备,待甲亢病情得以控制,如食量减少、体重增加、脉率在80次/分左右,甲状腺功能检查恢复正常以后方可手术。否则在甲亢症状没有缓解的状态下手术,极易发生甲亢危象,使甲亢症状突然加重而产生严重的症候群。由于血液中甲状腺激素骤然增加,病情极度恶化,可出现高热39℃以上、大汗淋漓、呕吐、腹泻、心动过速、脉率可达120~160次/分、烦躁不安、谵妄、昏迷、甚至导致死亡。另外,有的甲亢患者病史较长,病情较重,患者随意停止药物治疗,或过度劳累、或遭受严重精神刺激,或发生感染,如患急性扁桃腺炎、泌尿系感染、急性阑尾炎等,均可诱发甲亢危象,引起生命危险。所以,甲亢患者坚持药物的规则治疗,注意休息,避免精神刺激,预防感染等,对于防止甲亢危象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甲亢手术治疗后偶有甲亢复发者或引起甲低者。也有的因不慎将甲状旁腺切陈后引起甲状旁腺机能低下发生手足抽搐者。
放射性131碘治疗是给患者口服一定剂量的碘,利用甲状腺具有浓集碘的能力,131碘在甲状腺内释放归射线,使甲状腺组织逐渐坏死,以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这是一种不开刀的甲状腺次全切除术。一般服药后3周出现疗效,3个月症状基本缓解。多数患者无不良反应,少数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头晕、乏力、皮肤瘙痒、皮疹、颈前胀痛及压迫感等早朔反应,也有的可出现甲状腺机能减退等晚期并发症。随着时间的延长,甲状腺机能减退症的发病率逐渐增加。
常用的抗甲状腺药物有甲基硫氧嘧啶、丙基硫氧嘧啶、他巴唑和甲亢平。这类药物主要是抑制甲状腺内碘的有机化过程,部分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以达到甲亢症状缓解,一般需坚持规则治疗2年左右。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病情的变化,甲状腺功能的测定,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如果只是按照一种剂量一成不变地服用,不是甲亢控制不满意,就是容易出现药物性甲减。为了获得药物治疗的满意疗效,患者必须坚持定期到医院复诊。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休息,不要过度劳累,避免精神刺激、妊娠、感冒,不要食用海带、紫菜等含碘丰富的海产品。抗甲状腺药物对甲亢的治疗具有确切的疗效,控制病情较迅速。其副作用为:有的患者服药后可发生皮肤痰痒、皮疹、药物热、头痛、关节痛、肌肉痛、肝损害、白细胞减少症、粒细胞缺乏症等。其中以皮肤瘙痒、皮疹最为常见,多发生在用药后3周内。粒细胞缺乏症是最严重的副作用,一般多发生于抗甲状腺药治疗4~12周内。如患者在服药过程中有咽喉疼痛、高热、畏寒、头痛、极度乏力、口腔溃疡等,应立即上医院诊治。如白细胞降至3000/mm以下,中性粒细胞小于1500/mm时,应停用抗甲状腺药物,并进行积极的抢救。因抗甲状腺药物对有的患者可以抑制骨髓白细胞的生成,破坏外周白细胞,引起白细胞减少,严重者引起粒细胞缺乏,出现机体抵抗力明显下降,发生全身严重感染,可致生命危险。
中医中药治疗甲亢,是从心、肝、胃学说出发,进行辨证论治。根据甲亢病人每个人的不同体质、不同证候、不同脉象、舌象等采用不同的治疗原则。如有的甲亢患者被辨证为气阴两虚,治疗原则应采用益气养阴法;有的患者被辨证为阴虚胃热,治疗则应采用养阴清胃法等。中医采用同病异治的方法,也就是说辨证论治的疗法重视甲亢患者的个体性,这正是中医优势之所在。它是通过调节机体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等内环境,来恢复机体的功能。其不足之处是服药期较长,煎药不方便,不易迅速控制甲亢心动过速的病情。
中药、西药各有所长,为发挥中药治疗甲亢之优点,克服其长期煎药之不便,本人研制有系列中成药,携带、服用方便。临床上采用中西药物治疗,这样就可避免二者之不足,充分发挥其所长,其效果明显优于单独中药治疗或单独西药治疗、为广大患者所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