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口腔溃疡常用方

复发性口疮又称阿弗他溃疡、口腔溃疡,是口腔黏膜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疾病,民间谓之“口腔上火”。本病首见于《黄帝内经》,云:“岁金不及,炎火乃行,生气乃用……民病口疮。”后世医家亦多沿用此名。《内经》中亦将口疮称为“口糜”“口疡”。《素问·五常政大论》云:“少阳司天,火气下临,肺气上从,白起金用,草木眚,火见燔焫,革金且耗,大暑以行,咳嚏鼽衄,鼻窒疮疡,寒热胕肿。”《素问·气厥论》云:“膀胱移热于小肠,膈肠不便,上为口糜。”本病的发病机制及其病因尚未明确,虽不致命,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口疮表现为反复发作于口腔黏膜的圆形或椭圆形溃疡,局部灼热疼痛,常伴有便秘或溏泄,溲黄,口燥,咽干,失眠,多梦,舌苔黄厚干燥或舌红苔剥。临证时以火邪为主,病位在口腔,脾开窍于口,心开窍于舌,故与脾、心关系密切,病因以火邪为主,有虚火及实火之分,伤于寒邪者少见。篇幅所限,仅摘选2种介绍。

脾虚湿热型

脾胃虚弱,湿热上犯。脾胃居于中焦,斡旋气机之处。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运化水谷精微以化生气血,充养机体。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同时脾、胃经循行于口腔,故复发性口腔溃疡发病与脾胃功能失调密不可分。

当今社会之人,为生计繁忙奔波,生活节律失衡,偏嗜肥甘厚味之品,伤及脾胃,以致脾胃亏虚,中焦运化不及,湿浊内生,久则湿郁化热,湿热乃成,湿热之邪循经而上,腐蚀肌膜而产生口腔局部溃疡糜烂;湿热内结,虚实夹杂,病势缠绵难愈,反复发作。

常用甘草泻心汤加减治疗。该方见于《金匮要略》,治疗“狐惑病”。以该方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疗效甚佳。方中重用生甘草,清热解毒为君药;黄芩、黄连苦寒降逆以和胃,泄热燥湿;法半夏、干姜辛温以通中焦之郁遏,升脾助运,调畅气机,则上下畅达,同时合黄芩、黄连以平调寒热,可制黄芩、黄连之寒凉伤中,苦降太过;佐以党参、大枣甘温益气健脾。病迁延时久,气耗日甚,于方中加入黄芪15~30g以补中益气,托疮生肌。诸药相辅相成,共奏寒温并用、辛开苦降、攻补兼施、阴阳并调之效,从而调理脾胃,杜病之源。大凡复发性口腔溃疡脾胃虚弱,湿热中阻,寒热错杂,升降失和者,使用该方往往疗效甚佳。

【案例】

陈某,男,28岁,2017年8月10日初诊,反复口腔溃疡5年余。患者近5年来易发口腔溃疡,可自愈,但极易反复发作,以舌尖、舌根和下唇为主,溃疡点绿豆大小,周围红肿,疼痛明显,咽壁红肿,腹胀,进食油腻之物明显,口干黏腻,大便稀溏,1~2次/日,小便可,舌质偏红胖,苔黄腻,脉弦。

证属脾胃虚弱,湿热蕴蒸。治以清热化湿,益气健脾。

方用甘草泻心汤加减。

处方:甘草12g,法半夏10g,干姜6g,黄连6g,黄芩6g,党参10g,薏苡仁30g,黄芪15g,大枣4个。

服药7剂后,诉疮面有愈合迹象,疼痛减轻,遂守方加减续治1个月而愈。随访3个月诉口疮未发

阴虚湿热型

由于时代变化,社会竞争激烈,生活奔波,劳心伤神等致使阴津暗损,再加上饮食结构和习惯的改变,过食肥甘、辛辣炙煿之品,更损胃阴。脾胃阴阳相互协调为用,脾体阴而用阳,胃体阳而用阴。脾用阳,方能为胃行其津液;胃用阴,才能不断为脾输送物质。如今胃阴不足,则不能腐熟,进而导致胃失和降,久之累及脾脏,终致脾胃失运,气机升降失调,湿浊内留,清浊之气不循常道,无以升降,壅滞中土,蕴为湿热,循经上炎而生溃疡,阴液暗耗,湿热熏蒸,虚实夹杂,使本病缠绵难愈,治疗颇感棘手。

治疗当以养阴益胃,清热利湿,调畅气机为主。而甘露饮恰好养阴与利湿同用,在治法上看似矛盾的双方却在本方中有机融合起来。方中二地(生地黄、熟地黄)、二冬(天冬、麦冬)、石斛益胃生津;黄芩、茵陈清热利湿;合枳壳、枇杷叶宣清化湿;加用生甘草清上炎之火,解毒愈疮生肌;同时对于口疮日久患者,加琥珀6g冲服以活血通络,白及6g研末冲服以敛疮生肌。全方共奏养阴清热、宣清化湿之功,临床用于治疗阴虚湿热型复发性口疮,效果甚佳。

【案例】

胡某,男,31岁,2017年9月20日初诊,因反复出现口腔溃疡3年余就诊。患者近3年来反复出现口腔溃疡,身体消瘦。患者从事设计工作,劳思伤神,平素喜食肥甘厚味之品;刻下口腔溃疡多发,大小不一,以舌尖、口唇为主,疮面呈椭圆形,覆有白色假膜,时感疼痛;口干,饮不解渴,口臭;盗汗,夜寐欠佳,多梦易醒;纳可,每2~3天大便1次,质干;舌质略红,苔薄黄,脉弦滑偏细。

西医诊断:口腔溃疡。

中医诊断:口疮。

证属胃阴不足,湿热蕴脾。治以养阴益胃,清热化湿为法。拟用甘露饮加减

组方:生地黄12g,熟地黄12g,麦冬15g,石斛10g,茵陈10g,黄芩10g,枳壳10g,枇杷叶10g,栀子10g,甘草10g。

服药7剂后诉口腔溃疡减轻,溃疡点减少;前方加琥珀(冲服)6g,在此方基础上加减调治2个月而愈。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